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22年9月28日四大证券报头版精华摘要:美元扰动市场 大类资产配置有迹可循 ...

2022-9-28 10:31|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905| 评论: 0

摘要: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再提速 巨头争相布局万亿元储能市场;国资委力推央企上市 军工电力行业潜力大;美元扰动市场 大类资产配置有迹可循;新一批稳外贸措施来了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扩围 海外仓八项支持措施将出台 ...


天马新材正式亮相北交所 精细氧化铝国产替代先驱

    9月27日,随着开市宝钟的敲响,精细氧化铝产业“小巨人”——河南天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38971,证券简称:天马新材)正式在北交所亮相。公司开盘价为21.38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4.99倍,平盘开盘。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全球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迅猛。精细氧化铝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之一,国产化替代加速。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优质的客户服务品质,天马新材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与竞争优势,有望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同时,公司下游领域均为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次天马新材登陆资本市场,将抓住下游行业高速发展的新契机,实现快速发展。

    下游行业高景气

    精细氧化铝需求持续放量

    精细氧化铝指除冶金级氧化铝以外的氢氧化铝、氧化铝和含铝化合物总称,国际上又称非冶金级氧化铝,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精细氧化铝品种多达400余个,根据品种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航空军工、医药、冶金等领域,具备性能优异、应用领域广、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等特点。

    天马新材响应电子材料行业对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需求而创立,并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成长。秉承着“做好材料、支持好下游行业的发展”,天马新材深耕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二十余年,现已成为国内较早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高性能精细氧化铝粉体能力的企业之一。为满足下游广阔的应用场景,天马新材打造了多元化的产品布局,并将产品应用延伸至各前沿领域,不断拓展下游应用市场。

    从产品来看,天马新材主营产品包括电子陶瓷粉体材料、高压电器用粉体材料、电子及光伏玻璃用粉体材料、锂电池隔膜用粉体材料、高导热用粉体材料、研磨抛光用粉体材料等产品。其终端应用覆盖了集成电路、消费电子、电力工程、电子通讯、新能源汽车、平板显示等多个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领域,下游行业的高增长为天马新材带来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电子陶瓷领域是精细氧化铝的一大核心应用场景。精细氧化铝是生产电子陶瓷基片、陶瓷封装材料、电真空管壳等电子陶瓷元器件的主材,亦是生产MLCC等陶瓷产品的辅助材料。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电子陶瓷行业持续高增长。根据头豹研究院预计,2023年中国电子陶瓷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29%,对精细氧化铝的需求保持强劲态势。

    在输变电行业中,精细氧化铝处于特高压电器上游前端,作为绝缘材料起着导热和绝缘的作用。在国家一系列电力电网建设政策支持下,电网投资金额逐步增长,带动高压电器行业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电网规划,“十四五”期间年平均投资金额有望保持在5000亿以上,有望带动输变电行业对精细氧化铝的需求增长。

    近年来,智能化消费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军事设备等应用领域对散热需求大幅提升,将成为导热材料应用的新赛道。据统计,到2024年,中国导热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8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7%。球形氧化铝作为主要填料方案,被业界视为性价比最好的导热粉体填料,有望跟随导热市场的成长而需求爆发。天马新材自2007年开始进行高导热球形氧化铝产品研制,在品质控制和市场应用的稳定性上具有先发优势,有望享受行业爆发红利。

    面对快速发展的下游市场,天马新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工艺、产品品质业内领先,获得了多行业龙头企业的青睐。公司与电子陶瓷行业的三环集团、浙江新纳,电子玻璃行业的彩虹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南玻集团,锂电池隔膜行业的沧州明珠、中材科技、金力股份以及高压电器行业的泰开集团、西电集团、平高电气等行业头部企业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核心客户业务的快速发展,天马新材业绩有望快速释放。

    国产化进程加快

    天马新材占据行业先机

    新材料作为基础性和支柱性战略产业,是高新技术的先导。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重大战略的范围。随着高端制造业向我国迁移,叠加产业升级,我国新材料行业快速发展,国产化替代趋势愈发明显。天马新材正逐步实现对高端氧化铝的国产替代,有望以黑马之姿崛起。

    从总量来看,受下游领域需求的增长推动,国内精细氧化铝快速发展。2021年,国内精细氧化铝产量已达到375.5万吨,复合增长率高达15.68%。截至2021年,我国精细氧化铝产量全球占比已高达46.26%,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量国家。然而,在高端精细氧化铝领域,国内生产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应用、制造设备等方面与德日法等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品类也相对较少,国产化进程受到掣肘。总体来看,在中高端市场,国内企业正逐步实现进口替代,高端产品仍以外资供应为主,亟待国产化替代。

    天马新材长期专注于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技术优势领先,有望在国产化替代浪潮中夺得发展先机。公司已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精细氧化铝生产工艺难关,并在中高端市场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天马新材不断攻克行业专用精细氧化铝新产品的研发难题,形成了独到的矿化剂选择和配方控制技术、不同粒度的均化技术、球形工艺技术、球形分选技术、粒度分选技术和不同行业专用产品产业化技术等核心技术,解决了技术参数规格不同的精细氧化铝从实验室研发到大批量产业化的这一关键问题。

    在推动精细氧化铝粉体国产化的过程中,天马新材亦持续为加速下游行业进口替代做出重要贡献,助力下游客户推出高性能且兼具性价比优势的应用产品,在国内市场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直面竞争。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精细氧化铝的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天马新材首当其冲。氧化铝属于《“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我国重点发展与支持的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球形氧化铝粉、高导热氧化铝粉、高纯氧化铝、氧化铝陶瓷基板属于《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中的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陶瓷用氧化铝属于《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一2023年)》支持突破关键材料技术的电子功能材料。

    天马新材通过自主研发生产精细氧化铝,有利于促进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和国产化提升,有利于提高我国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资本市场赋能

    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得益于精细氧化铝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实力的持续提升,天马新材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业绩快速增长。2019-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1.11亿元和2.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22%;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7亿元、0.16亿元和0.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7.82%。面对精细氧化铝行业的新形势、新挑战与新机遇,天马新材加快了产能建设、技术研发的脚步。此次登陆北交所,公司有望借助资本市场的赋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夯实行业地位。

    招股书显示,公司所募资金将用于投建电子陶瓷粉体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高导热填充粉体材料生产建设项目、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表1:募投资金使用计划

    单位:万元

    其中,电子陶瓷粉体项目主要针对公司产能供应不足而下游需求旺盛的现状,新建电子陶瓷用粉体材料生产基地,将增加5万吨产能,缓解产能紧张局面,项目投产后有望为公司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高导热填充粉体项目主要围绕下游市场对球形氧化铝国产化的需求,建设年产5000吨球形氧化铝生产线,有望提升公司供应能力,优化收入结构,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天马新材拟新建功能材料研发中心项目,该项目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研发工作的载体。借助新的研发中心平台,公司将在现有精细氧化铝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氮化铝功能粉体的相关生产和应用技术,前瞻性地布局先进非金属粉体材料其他领域,为公司挖掘未来新的收入增长点,持续保持公司发展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马新材表示,管理团队将继续全力以赴地做好经营工作,以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提升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CIS)

千亿资金涌入零碳产业园 里面藏着什么生意经?

    在“智慧园区”、“数字园区”、“绿色园区”之后,“零碳”成为产业园最时髦的前缀。先行者远景集团已经有落地的零碳产业园样本,近期又有中国天楹、东华能源等公司相继披露百亿甚至千亿级别的规划。“零碳”这张绿色标签背后潜藏着一片巨大的市场,一些企业需要向消费者、客户、海外市场展示减碳的努力,他们是最迫切的需求方;能源设备制造商、集成商,数字化方案提供商等角色闻风而来,各显身手,从不同角度切入产业园找生意。

    零碳产业园本质上是一套新能源驱动的基础设施。从企业投资角度讲,它考验重资产长线运营的能力;从地方经济角度讲,它是能源紧张环境下的招商利器。但它并非适合所有企业、所有地区,零碳是属性,产业自身潜力才是生命力的来源。在实践探索中,对于零碳的标准定义和路径设计还需要更高层面的统筹规划。

    零碳产业园成吸金热土

    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零碳产业园一掷千金。

    近期东华能源(002221)与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核心内容是共同打造零碳产业园,未来五年内预计投资超千亿元。零碳主要通过高温气冷堆实现,即对高温蒸汽梯次利用,保障“东华茂名轻烃产业园”蒸汽、电力、制冷乃至氢能的清洁化供应。

    东华能源是国内烯烃行业头部企业,正在拓展氢能产业链。上述茂名产业园规划建设60万吨/年PDH等项目,PDH装置可用于副产气制氢。高温气冷堆是一种核能发电技术,发电的同时还能产生清洁热源,可用于绿氢生产。

    能源的稳定性和低成本是东华能源看重的因素。公司在回复关注函时表示,2021年冬季以来相继出现限电、停电、煤油气价格高涨情况,叠加双碳背景,寻找合适的动力源是化工企业的生命线。高温气冷堆既保障了装置的供热、供电、供水、供冷安全,大幅度降低动力源成本,又实现零碳绿色发展。

    超千亿的投资规模从何而来?东华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初步规划投资两套高温气冷堆机组,一套机组的成本就达600亿元左右,中核集团是主要出资方,具体投资方案尚未确定。降本效果方面,初步估算高温气冷堆机组可以让电费成本下降至少一半。

    实际上,“零碳”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追逐的时髦标签。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天楹、远景科技、宁德时代、联想集团等公司已经在建设零碳产业园或工厂,元气森林的零碳气泡水、麦当劳的零碳餐厅等产品也陆续出现在消费者身边。

    地方层面,内蒙古、江苏、四川等地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规划,例如内蒙古提出2022年零碳园区新能源消纳比例达到50%、三年内达到80%;四川在8月刚确定了17家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名单,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视角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这股风潮。“最近我们业务量增加了70%左右,客户会做产业园、工厂或产品等不同层面的零碳认证。”华测认证一名业务员告诉记者。

    这名认证业务员表示,积极性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食品等行业。其中上市公司和跨国企业比较多,有的是为了满足信息披露标准,有些是出于下游客户的要求。其中toC的企业可以借此树立品牌形象,而制造业为产品打上“绿码”也方便敲开出口市场的大门。

    宁德时代宜宾工厂已经完成零碳认证,公司方面回应记者表示,零碳产能的溢价主要由公司和客户共同承担,许多海外车企更倾向于购买零碳制造的产品,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在产业园、工厂、产品之中,零碳产业园是综合性最强的形态,参与者各有不同的切入点。远景科技、中国天楹等公司往往具备风电、光伏、储能、环保等多种新能源相关的业务基础,从而成为产业园的建设者;华为、普洛斯等企业还利用自身在数字化、园区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零碳产业园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摆在眼前的是一块巨大的“绿色蛋糕”。中国投资协会在2022年发布的《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中预测,零碳中国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撬动70万亿元绿色产业投资机会,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预计到2050年,这些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5万亿元,并为中国实现零碳排放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

    打开减碳工具箱

    当前减碳的方法主要是使用绿电,但将来一定不止是绿电。

    从碳排放来源看,工业园区是一块“硬骨头”。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各类产业园区已超1.5万个,园区碳排放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约31%,基本来自于支撑制造业工厂运转的能源电力、热力,以及传统的化石燃料燃烧。

    相应的,使用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是当前产业园最主要的减碳工具。现有的零碳产业园案例基本必备一套绿电系统,例如上述东华能源引进核能发电技术,远景科技在鄂尔多斯打造的零碳产业园开发了当地的风光资源,宁德时代宜宾零碳工厂80%的电力来自于四川水电资源等。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建造在一座传统煤炭城市之上,在业内颇具代表性。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高级总监张元对记者表示,在国家双碳背景下,鄂尔多斯具备能源转型的必要性和先决条件。一方面当地电网结构比较好,大量电厂可以给大电网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沙漠、戈壁、荒漠可利用土地面积广阔,提供了丰富的风光发电资源。从自治区到市旗政府都在零碳转型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利用可再生能源需要把握住一个平衡三角。张元表示,在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利用率的同时,还要保证能源供给的稳定,以及形成价格优势,“我们现在可以做到80%绿电的直供,同时产业园电价比内蒙古当地还低20%。如果要做到100%直供比例,或者更长的储能时间,从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成本就难以保持优势了,这是未来技术提升的重要方向。”

    技术的成熟度和经济性直接影响到产业园能源结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研究发现,预期碳减排贡献最显著的依次为氢能、风电、光伏,这三种能源到2050年的减排贡献率总计可达73%~81%,尤其氢能在2015年~2035年可贡献36%~37%的减排潜力。但目前看来,氢能受制于成本瓶颈,在减碳中的应用并不突出。

    绿色能源替代虽然是主流工具,但远不够支撑产业园的全流程减碳。园区减碳工具箱里还有低碳的产品设计、精细的生产制造工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手段。

    不同类型的园区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减碳工具。普洛斯零碳园区负责人吴小杰对记者表示,物流园区并不算高耗能场景,但园区中会有很多运输车辆,还会使用大量包装耗材。普洛斯和宁德时代合作成立了专注电池资产服务的宁普时代,用换电卡车替代柴油卡车,并在园区配置充换电设施;物流载具方面也提供循环使用的托盘货架等载具,以减少包装浪费。

    数字化能力也被视为零碳产业园的必备技能。吴小杰认为,零碳产业园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更在于长期的科学化、精细化运营,“因此数字化系统在其中不可或缺,它能够用量化的方式实时呈现,园区现状如何、碳排放是多少、减了多少以及哪里还有减碳空间,为减碳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产业园的算盘怎么打

    零碳产业园到底适不适合做、适合在哪里做,在园区建设者心里是一本精打细算的经济账。

    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零碳产业园也具有规模效应。吴小杰表示,普洛斯的一站式零碳解决方案在上海普洛斯宝山物流园落地,配备了相对完整的各种减碳措施,包括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节能节水措施、充换电设施等,因为园区规模比较大、用电负荷高,配套起来具备经济性。

    “我们在做零碳园区的时候一直在考虑怎么能有更大的经济性,打开围墙做规划是一个思路。”吴小杰称,比如放在更大的行政区或者开发区层面,区域内会有大量的存量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可以做节能减碳改造,并且能够调动更多潜在的减碳资源,比如更大面积的屋顶、更多节能路灯等。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做一些政策上的突破。

    在张元看来,零碳产业园的经济效益要放在更大的产业视角中。“举个例子,如果当地有100亿度电,建设一条特高压外送,一度电卖3毛钱,产值就是30亿元;但如果用这100亿度电吸引合适的产业来孵化,可能最终能带来1000亿元甚至3000亿元的产值。目前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产业引进速度超过预期,在我们看来在3~5年内就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张元表示。

    这样的思路来源于鄂尔多斯上一轮能源发展的经验。张元称,鄂尔多斯对煤炭开发有过一轮反思,当地提供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矿产开采、火力发电等设备生产环节和下游煤化工早期都在省外,后来才转移进来,“仅仅靠卖资源是没办法发展起经济的,必须要利用当地的市场把产业留下来。”

    尤其在能源成本愈发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零碳产业园顺势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培育产业的一种载体。不少零碳产业园都建立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之上,且同时成立了产业基金,用来孵化园区内的中小企业。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秉承着新能源及其配套产业的规划。目前,园区已入驻9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初步形成以远景科技为龙头,华景、万锂泰、镕锂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美锦国鸿、协鑫集团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以上汽红岩、捷氢科技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预计到2025年,产业园年消纳绿电150亿度,年产值千亿元。

    不过,鄂尔多斯的经验未必能在所有地区复制。张元表示,远景科技计划在未来10年打造100座零碳产业园,技术上是有一套标准化的方案,但落地时一定是因地制宜的,零碳产业园的本质在于产业,零碳是它的属性,最终要看产业自身能否具有内生发展的潜力。

    现阶段,国内资源和产业存在分布不匹配的状况,风电光伏等绿电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产业聚集地主要在东南沿海。“通常工业发达的地方,减碳的需求和空间也相应更大。只有业务在经济性上成立了,才能做复制,才能长久。”吴小杰称。

    相比于投资产业园时的大手笔,收回减碳资产投资的回报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吴小杰举例称,在光伏发电系统上,普洛斯建立基金去投资,降低的成本有一部分让利给客户,同时也有一部分作为基金投资回报,“它的收益率没有那么高,但值得长期去做。从这个角度讲,不是每一家都适合做零碳产业园,因为资金都是有成本的,一般的企业贷款完全没办法支撑这样的生意,而普洛斯在其中能够发挥重资产长期运营的经验。”

    标准路径尚待厘清

    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到底什么是零碳?零碳产业园的实现路径和评判标准都基于这个“元问题”,但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答案。

    在现有定义中,有的仅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碳排放,有的是在前者基础上再加上消除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碳排放。如果算上供应链的碳排放,制造业的减碳难度会显著提升。

    以动力电池为例,宁德时代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研究发现,电池企业自身的碳排放仅占15%左右,而来自上游的占比达84.6%。公司方面表示,宜宾工厂的零碳核算不包含上游电池材料,而上游正极是减碳的关键。因此,宁德时代在上游环节推动绿色采矿技术、大规模使用回收材料等工作,以削减全产业链的碳排放。

    根据国际非盈利组织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的数据,只有4%的企业设定了供应链目标,推动供应链减碳是减碳行动的大难点。

    还有一个争议点在于,通过碳市场或碳汇来抵扣自身碳排放,是否能被认定为“零碳”。有观点认为这实际上转移了企业的减排责任,是一种“绿漂”;也有观点认为,现阶段减碳难度较大,在一定比例限制下使用市场手段也值得鼓励。

    零碳产业园建设整体处在探索阶段,业内普遍认为需要统一标准体系、明晰路径规划。丝路智谷研究院高级顾问周汉民撰文指出,目前各部门制定的政策侧重点不同,如工信部制定的《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方案》偏重工业发展,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关注环境治理与保护。

    周汉民还表示,在绿色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上,没有硬指标约束、行动线路图,也未明确工作主体和权责划分。尤其是产业转型的积极性方面,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与园区和企业效益的提升不成正比,缺少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推广机制。

    零碳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从务实的角度讲,其实不必纠结零碳二字,更重要的是持续挖掘减碳的空间和潜力,做到‘减无可减’。”吴小杰称。

不甘沦为代销 3家中小行拟抱团申设理财公司

    理财能力的参差不齐、对退出理财市场的不甘、自我定位的分化——共同交织为眼下诸多中小城商行、农商行的理财业务迷局。

    “不愿意沦为代销”是许多稍具规模的受访城农商行人士的共同想法。它们目前的管理余额,有些在500亿元以上,有些只有300多亿元。

   记者调查获悉,目前已有华东一省份3家农商行正试图抱团申设理财公司(指银行理财子公司,下同)。如果成功,将成为我国首家由多家农商行联合发起成立的理财公司,并为中小银行在理财市场上抱团出击树立样板。

    不愿让出客户

    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场的理财余额为29.15万亿,呈现集中度高的特点。城商行和农村机构的存续产品规模合计为4.67万亿,占比约16.03%,而同期银行理财公司的存续规模为19.14万亿元,占据65.66%的份额。

    市场上有一种论调认为:这大约4.67万亿未成立理财公司的城农商行理财规模,随着不断有机构退出理财市场,将被可继续从事理财业务的机构划分。也就是说,它们的市场份额会被全国展业的银行理财公司承接。

    如果将来无牌照就不能发行理财产品,那么留给广大中小城商行、农商行较为确定性的出路,似乎就只有转战代销。市场上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相比全国性银行具备资金规模、业务基础、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优势,不少中小银行面临严重的投研能力以及系统建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自身很难建立完善的净值化管理运作体系。

    许多中小银行对此有自知之明,并采取行动。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开展代销业务的276家商业银行中有115家为城市商业银行,104家为农村商业银行,两者合计占比为79.35%,较2021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中小银行大力布局代销业务的势头进一步凸显。

    在记者的采访中,有4家小银行对只做代销表达了“不甘心”,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对于一些资管体系建设得比较早的中小银行来说,自营和代销理财可以两不误。一家华东地区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目前已经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实现产品定制。同时在产品谱系上,也已经推出了最低持有期、固收+、权益产品,可以有效满足现在行内客户的需求。对于代销理财,不同机构在债券、非标、权益方面的优势表现不一,而该行目前也积累了产品识别能力。“我们行的自营理财开展得比较早,代销则是4年前才开始的。现在自营与代销的比例大概是六比四。”该负责人说。

    二是,小部分农商行在权益业务上的布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一家华东地区农商行资管部总经理介绍,在体制机制灵活度和投研实力上,权益市场投研经验不足、投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科技系统相对薄弱等先天制约,是整个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相比存在的短板。在银行与银行之间,有一小部分城商行、农商行的理财业务基础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差。“我们行就发行了自营的权益类产品,为客户赚取了不错的超额收益。几只产品规模不大,但复购率很不错。”该农商行资管部总经理说,“我们的投资经理都是自己培养的。”

    三是,从主观意愿来说,虽然城商行、农商行理财业务能力有明显分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愿意让出耕耘许久的客户是共同的心声。

    一家理财规模不足500亿元的农商行高管告诉记者,该行客户偏好主要分为两类:大部分贴近储蓄客户,要保证绝对收益;另一部分对权益产品接受度较高。“经过这些年培育,我们在下沉市场的客户(即城镇客户)很多。如果完全转为代销,我们跟这些客户建立的粘性就弱化了,相当于把客户拱手交到别的管理人手上。”该高管表示。

    在他看来,中小银行其实是应该继续深耕属地客户,定制化发行符合当地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尽量给出较精准的报价,保证客户收益达到业绩比较基准。

    试水抱团申请牌照

    “我觉得代销和自营理财不应该是二选一的事情。其实,我想呼吁一下,监管应考虑将城商行、农商行申设理财公司的规模门槛(管理的理财规模)降低至300亿元,目前市场普遍认为门槛是500亿元。”另一家华东地区中小银行高管表示,“如果不能降低门槛,那是否可以允许由省联社牵头,联合区域内同类型的银行组团申设理财公司?”

    “抱团申设理财公司”并非新提法。早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刚开始的2018年,业内就有中小银行联合出资组建理财公司的呼声。但这个设想,受诸多现实因素制约,只停留在呼吁层面。2021年3月,湖南省联社曾在全省农信系统理财工作推进座谈会上提出,要牵头成立理财公司。但4年过去,目前仍无进展。

    “我们省也曾抛出方案进行内部讨论,当时找了两家农商行,想让它们发起成立理财公司,然后同区域的银行参股。但股权各自占多少、存量业务如何迁徙、组织架构怎么设置等问题,都很复杂,就没了下文。”前述华东地区农商行资管部总经理告诉记者。

    当前,主要银行的理财公司牌照批复完毕,未来何时再度开闸尚不明朗,一些正在排队的银行对自己的申请能否获批存有疑问。于是一些中小银行反而积极谋划抱团申请牌照。

    记者调查获悉,华东地区某省内的两家农商行,正试图联合一家同在该区域展业的银行,一起谋划成立理财公司。该方案的大致方向为,3家银行向该省金改试验区申请支持,借力金改试验区一些属地政策,探索多类型多性质资本组合申设理财公司牌照。

    不过,这一探索还处在初步阶段,3家银行刚就此构想进行初步沟通。关于如何组合资本、持股比例分配、人员如何注入、存量如何迁徙等细节,还有待讨论。

    “八字确实还没有一撇,但能进行讨论就已经是大大地迈出了一步。里面有很多不确定性,诸如监管的态度、地方政府的态度。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尽量争取。”一位当事银行高管告诉记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