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22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加快发展绿色物流配送 ...

2022-6-29 09:12|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746| 评论: 0

摘要: 沪指四连阳收复3400点 消费复苏主线受热捧;38家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喜 16家净利有望翻倍;机构投资者“资产欠配” 公募REITs人气爆棚;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有能力应对各类超预期变化。 ...


直接融资支持力度不减 年内167只新股募资合计超3000亿元

    随着6月29日中无人机、信邦智能挂牌上市,年内A股新增上市公司将达167家,合计募资3096.16亿元,募资额同比增长46.84%。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今年以来,虽有疫情扰动,但是企业上市审核未受影响,IPO保持常态化,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未减。在全市场注册制改革背景下,预计今年IPO仍将保持常态化发行节奏。

    年内273家企业

    递交IPO申请

    6月份IPO迎来受理高峰期。据沪深交易所、证监会网站数据统计,截至6月28日记者发稿,6月份以来,科创板和创业板受理126家企业IPO申请,证监会受理57家企业沪深主板IPO申请,合计受理183家企业IPO申请。

    “因为监管部门规定财务报告自审计截止日起6个月内有效,企业一般以年报、半年报作为审计截止日,所以多集中在6月份和12月份进行IPO申请。”某北方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以来企业IPO申请依旧热情不减。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年内累计受理273家企业IPO申请,同比增长10%。

    某南方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从一线角度来看,保荐机构出差、核查会受到疫情影响。但是IPO资料提交、审核都可以通过线上进行,所以整体影响不大。部分拟IPO企业业绩可能受到影响。

    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28日,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上市委审议191家企业上市申请,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176家通过,过会率92.15%,较去年同期下降1.22个百分点;证监会发审委审核63家企业IPO申请,较去年同期增长53.66%。其中49家获通过,过会率77.78%,较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

    从月份来看,1月份至6月份(至6月28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委分别审核26家、19家、47家、34家、35家和30家企业上市申请,基本维持平稳;证监会发审委分别审核8家、7家、11家、16家、13家和8家企业沪深主板IPO申请,二季度以来审核数量明显增加,较去年同期增长184.62%。

    科创板创业板IPO募资额

    同比增长均超六成

    今年以来,证监系统先后出台支持举措,保障企业上市审核正常开展,保持IPO常态化。3月27日,上交所出台“服务30条”;5月20日,证监会出台23条举措;5月31日,北交所推出24条优化自律监管服务措施;6月24日,深交所出台16条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举措。其中,保障企业上市审核正常推进均位于上述支持举措前列。

    与此同时,企业上市稳步推进。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1月份至6月份(至6月29日),A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31家、17家、37家、36家、17家和29家,募资金额分别为1092.38亿元、206.17亿元、500.17亿元、833.74亿元、109.10亿元和354.60亿元。其中,1月份和4月份募资金额同比增长较高,分别为333.18%、119.62%。

    从上市板块来看,上述167家上市公司中,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分别有27家、53家、68家和19家,募资金额分别为1041.1亿元、1155.56亿元、871.17亿元和28.34亿元。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募资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6.68%、67.81%。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随着各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二级市场回暖,6月份企业上市有所加快,在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预计今年IPO仍将保持常态化发行节奏。

    孙金钜进一步表示,要科学合理把握IPO常态化,一方面,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功能和定位,不断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提升IPO审核效率。另一方面,针对疫情反复等不确定性因素,积极出台对应的配套支持措施,保证IPO审核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顾”港交所 “国民零食”卫龙此番能否如愿?

    被称为“国民零食”的卫龙,再次踏上谋求港股上市之路。

    6月27日晚间,据港交所披露,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公司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瑞银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5月12日,卫龙第一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同年11月12日,在上市材料即将失效的前一天,公司再次递交港股上市申请。算上此次已经是公司第三次冲击上市。卫龙能否最终如愿以偿?

    此前曾两度递交上市申请

    1999年,卫龙成立于河南,经历了20余年发展,如今已成为国内知名度极高的零食品牌。

    盛名之下,卫龙的业绩表现同样引人注目。2019年至2021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33.85亿元、41.20亿元和4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58亿元、8.19亿元和8.27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分别为7.50亿元、7.06亿元和8.89亿元。

    如今,随着规模扩大,公司对于未来发展也有了新的考量。招股书内容显示,卫龙此次募集资金的目的包括,升级生产设施与供应链体系,以提高公司产能、仓储管理和产品质量;用于投资或收购对于公司业务有协同作用的公司;进一步拓展销售和经销网络;用于研发活动以及提升研发能力;推进业务数智化建设等。

    但与品牌推广的成功相比,卫龙的上市进程可谓坎坷。

    2021年5月份,卫龙完成Pre-IPO轮融资。彼时,其受到多家明星投资机构的青睐。据悉,此轮融资由CPE源峰和高瓴资本联合领投,红衫中国、腾讯等跟投。

    此后,卫龙曾两度冲击港股上市未果,且招股书因未获批而失效。

    “当前港股市场上因为超期失效的事并不罕见。”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告诉记者,“港股上市相对容易且灵活,超过6个月未获批而失效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最近一段时间涉及招股失效的企业不止卫龙一家,上市失效并不等于上市失败,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六成收入来自辣条

    公开资料显示,卫龙的主营产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以及其他产品。其中最知名的品类当属调味面制品,即知名度较高的卫龙辣条。

    数据显示,卫龙的调味面制品收入由2019年的24.75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6.90亿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1年的29.18亿元。截至2021年底,调味面制品带来的营业收入仍在公司营业总收入中占比60.8%。

    此外,据招股书显示,卫龙客户主要是线上及线下经销商,公司对线下经销商的依存度较高。2019年至2021年,公司收入中的92.6%、90.7%和88.5%均来自线下经销商,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与超过1900家线下经销商合作,经销商销售网络覆盖全国约69万个零售终端。

    “单一是目前公司最大的问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归纳为品类单一、渠道单一、场景单一、客户单一和模式单一。在此情况下,资本市场对卫龙的关注度和追捧难以达到预期。未来公司可以通过走‘五多战略’进行突围,即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和多消费人群。在‘五多战略’布局下,有望提升资本对公司的青睐度。”

    目前来看,卫龙已经意识到单一产品所蕴含的风险,近年来,公司产品多元化趋势明显,调味面制品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同时蔬菜制品收入占比逐步提升。数据显示,卫龙调味面制品收入占比由2019年的73.1%下降至2021年的60.8%,蔬菜制品的收入占比由2019年的19.6%上涨至2021年的34.7%。

    “卫龙能够有这类很强的单品其实并不容易,这也是其很强的一个‘造血点’。公司目前在逐步进行扩品,有很强的单品做支撑,再加上较强的渠道张力,后面叠加新的品类,难度并不太大。”方正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刘畅告诉记者。

银行年中揽储静悄悄 有受访者称“薅羊毛”计划落空

    6月份即将结束,银行理财市场依然“静悄悄”,年中“揽储大战”并未如期出现。

    近日,记者通过对北京地区银行网点实地采访、电话咨询、APP查询等多种方式了解到,像往年一样推出年中抽奖、送礼品等揽储回馈活动的情况很少,曾经的揽储“神器”高息短期理财产品及大额存单等产品也很少见,多数银行在揽储方式上越发显得“低调”。

    多位受访者表示,近年来监管对银行“不正当竞争”揽储进行了约束,叠加市场流动性整体趋向宽松,使银行高息揽客的意愿降低。以后银行“花式揽储”的情况或将越来越少。

    部分客户经理自掏腰包“送礼”

    过去,很多银行通常会在年中时上调部分产品的利率,以吸引储户资金,因此,年中也是很多储户投资理财的重要时点。

    “往年,每到6月初,很多银行都会上调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有礼品相赠,我也习惯了每到年中时去理财。现在已经到6月底了,还没听到‘动静’,同时,一些利率较高的存款产品非常紧俏、很难买到,‘薅羊毛’的计划落空了。”北京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

    事实上,吴先生的说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印证,记者近日走访银行网点调查发现,自5月份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大幅上涨现象并未出现,目前1年期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普遍在3%至4.5%之间,部分产品收益率不仅没有在年中出现上涨,反而走低。另外,大额存单产品等吸储“利器”的利率也较年初时有所下调,且额度紧张。

    某股份制银行北京某支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6月份,3年期3.5%利率的特色存款产品已经没有额度了,该行大额存单产品也早已售罄。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理财公司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7%,环比下跌16个BP;城商行净值型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87%,环比下跌9个BP。

    此外,从各家银行揽储力度来看,相较于往年,不仅没有米、面、油等小礼品,连宣传海报也很少见。

    记者在某国有大行线下网点看到,该行的营业大厅摆放了不少礼品,主要包括各类家用小电器、生活用品等。当记者询问存款是否可赠送礼品时,该行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存款回馈活动,大厅礼品是为了回馈办理信用卡的客户而准备的。

    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也告诉记者,目前,针对存款客户并无礼品相送。但为了增加客户黏性,有些客户经理会自掏腰包“送礼”回馈客户。礼品的类型多为米、面、粮油、生鲜水果等。

    某城商行工作人员也证实了上述说法,“有时为了回馈客户、维护客户关系,我们自己掏钱购买礼品。”

    对于银行年中揽储热情不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分析称,“随着金融管理部门对存款竞争和定价的不断规范,银行送米、送油甚至高息揽储的行为都受到严格约束,叠加年内央行降准及灵活运用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体系资金相对充足。”

    定存产品成推荐首选

    记者注意到,一些银行网点的显眼宣传位置上,已不再是对理财产品、大额存单产品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关于定期存款利率的介绍。同时,定期存款产品也成为多家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首选产品。

    据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介绍,当前,很多客户在买理财时,更看重产品的稳健性,该行大额存单额度一直较为紧张,在利率下行趋势下,目前定期存款产品的利率接近大额存单产品,是非常好的替代产品。此外,5年期低风险保险产品也是较好的替代产品。

    记者查询发现,某村镇银行定期存款1年期、2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25%、2.85%、3.5%;某国有大行定期存款1年期、2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2.5%、3.15%;某股份行定期存款1年期、2年期、3年期利率分别为2%、2.41%、2.75%。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表示,定期存款的优势在于稳定性,对于追求资产长期稳定保值、升值的人群,定存产品是不错的选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