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19年12月5日周四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19-12-5 09:26|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2325|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进一步降低企业准营门槛(权威发布)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12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 ...


*ST华业终止上市 成沪市第二家面值退市公司

    5次低于面值,反复挣扎自救,却终难逃退市命运。

    12月4日晚间,上交所对*ST华业股票作出终止上市决定。此前,公司股票因10月16日至11月12日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均低于面值,触及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终止上市情形,股票从11月13日起停牌,上交所启动对其股票的终止上市程序。

    随着一纸终止上市决定发布,*ST华业成为沪市第2家、整个A股市场第7家面值退市公司。

    在公司治理专家看来,公司形式上因股价持续低于面值原因而退市,实质上与内控失效、经营失败、信披违规、持续经营能力基本丧失等内在原因密不可分。反复自救终未能成功,实际上也是投资者“用脚投票”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三宗罪”致*ST华业退市

    *ST华业走到面值退市这一步,并非偶然。“三宗罪”缠身,是引发*ST华业退市的主要原因。

    一是公司债权投资业务出现重大风险和违规行为。2018年9月起,公司的债权投资业务风险开始爆发。公司以不同形式向二股东李仕林控制的恒韵医药收购的应收账款达101.89亿元,相关底层债务人否认存在债务往来,认为相关文件上的公章系伪造。

    在2018年年报中,公司对年报披露日前未还款项目进行了全额计提减值,金额高达54.51亿元,导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公司发现前述应收账款可能造假,恒韵医药涉嫌合同诈骗后,向公安机关进行了报案。目前李仕林等部分当事人已被司法机关控制,案件仍处于侦查阶段。

    事实上,公司债权投资业务出现重大风险,与公司对业务风险评估不充分、防范措施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健全直接相关。综合来看,公司开展巨额债权投资业务不审慎,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公司自身内控机制失效所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周文焕与李仕林存在巨额资金往来,并在上交所要求公司核实与李仕林关联交易真实性的当日离境,在监管机构要求其回国履职后仍拒不回国配合调查,且未采取措施核实并帮助公司化解风险、减少损失。公司、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相关方已因前述违规行为被上交所公开谴责。相关案件目前尚处于侦查阶段,案件真相如何,还有待司法机关的结论。

    公司此前在媒体采访中多次声称自己是诈骗案件的受害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身开展业务不审慎、公司内控失效、实际控制人不作为,才是公司遭受如此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二是公司发生违规担保等多项信息披露违规事项。2018年,子公司捷尔医疗在未履行规定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的情况下,多次违规为李仕林、恒韵医药等关联方提供担保,涉及金额达17.13亿元,并因此涉及多起担保诉讼。由于内部控制存在违规担保、债权投资业务发生欺诈事件等重大缺陷,运行失效,2018年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被出具否定意见。

    因存在多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上交所于2019年7月和11月对公司、实控人及有关责任人进行了公开谴责等处分。同时,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于2019年7月对公司立案调查,目前仍处于调查过程中。

    三是公司基本面恶化,持续经营能力基本丧失。当前,公司主营业务基本停滞,流动性基本丧失,部分资产和银行账户已被债权人申请司法冻结,5亿元短融及13.46亿元公司债券先后违约。2018年公司净利润亏损64.38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亏损50.49亿元,净资产为-48.20亿元,持续经营能力基本丧失。

    专家: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ST华业总经理接受媒体采访称,向上交所提交了豁免退市申请。

    对此,有关法律界专家明确表示,在现行制度框架下,退市指标客观,程序明确,没有留下可豁免的空间。2012年退市制度改革以来,市场化、法治化的退市原则和方向已经确立,其背后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好市场的出口关,真正建立起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面值退市制度所出清的,是一些公司价值没有得到投资者认可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退出会让市场生态更加健康,在整体上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ST华业终难逃退市命运,无疑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梳理公司股价变化可以发现,在披露2018年度报告后,公司股价持续下跌。2019年6月6日,公司股价首次低于面值,之后经历了4轮连续10多日低于面值后又回到面值以上的情况。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公司面临面值退市风险的情况下,公司陆续披露了债权投资业务案件进展、向法院申请破产和解、实际控制人拟无偿注入股权、相关方拟要约收购等重大事项,但相关事项至今均未有实质进展,相关方的要约收购短期即已终止。

    在公司基本面迟迟未有实质改善的情况下,公司触及面值退市,充分说明市场和投资者认为公司股票已经丧失了投资价值,不宜继续在主板市场挂牌交易。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归根结底是市场对公司基本面的真实反映,是投资者选择的结果。

    相关市场专家坦言,上交所依法依规将未得到投资者认可的公司股票予以终止上市,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大保护,是对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秩序的真正维护,是对规则和市场的真正敬畏。

    今年沪市*ST大控和*ST华业因触及面值退市指标退市,是退市机制常态化和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上交所表示,将继续聚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把好退市出口关,努力培育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促进上市公司专注主业,改善经营,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关注医药细分市场 基金盯上原料药投资机会

    新版医保目录近日出台,医药板块再起波澜。站在当前时点,如何把握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大量进口原研药通过以价换量进入医保,加剧了国内医药市场竞争。机构认为,在面临降价压力、毛利率大幅下降的环境下,成本管控显得十分重要,原料药制剂企业迎来布局机会,近期部分原料药企业受到市场追捧。

    原料药公司受追捧

    11月中旬以来,同和药业、奥翔药业、天宇股份等原料药公司受市场追捧。短短两个多星期里,奥翔药业股价上涨近五成,同和药业股价上涨约三成,天宇股份、普洛药业股价则创下历史新高。

    从机构调研情况看,过去一个月来,同和药业已经接待了两批机构投资者的调研。11月1日,融通基金研究部总经理付伟琦、新活力资本投资总监黄垲锐前去调研;11月26日,国泰基金投资经理叶烽前去调研。

    机构关注的问题,包括上市公司的产能情况、接下来的产品策略、是否有意进入制剂行业及原料药的定价能力等。同和药业透露,公司正在建设制剂项目,未来会积极拓展新品种,目前在抗凝血、抗痛风、抗糖尿病、皮炎治疗、贫血治疗等类药物有多个新品种正在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对原料药板块热度较高的情况下,部分公司在迎来机构调研的当天就开始大涨。以同和药业为例,11月26日国泰基金前去调研后,短短4个交易日,股价就大涨了25%。

    多家上市公司近日公告称,旗下原料药通过了技术评审。11月29日,赛隆药业公告称,公司替加环素原料药于近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技术审评。11月11日,美诺华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签发的关于瑞舒伐他汀钙(原料药)的相关证书。仙琚制药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已有部分原料药产品取得美国、欧盟、日本等的认证注册,未来将不断开拓国际高端市场,逐步提升原料药的国际规范市场份额。

    机构看好长期价值

    从机构观点看,磐耀资产董事长辜若飞表示,从医药行业发展态势看,进口原研药进入医保后,倒逼国内药企推进创新,但能否抵御国际巨头的冲击,仍存悬念。医药企业从过去的温床变成战场后,对原料药成本的管控变得至关重要。

    “从原料药看,我们承认国产和进口存在差距,但对于一些主流品种而言,国产品质足以媲美欧美,而进口辅料的价格却是国产的2倍以上。作为一直被忽视的医药细分领域,原料药有望借助集采降价政策红利扩大市场份额,复制继药品和器械之后的国产替代进口路径。”辜若飞分析说。

    国泰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程洲认为,在医药监管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原料药或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行业发展空间非常大,至少能够维持5到10年。在程洲看来,不管是周期及供需因素,还是政策方面,都对特色原料药形成显著利好。

    “按照新的一致性评价标准,需要进行关联审批。如果原料药企业更换了,就需要重新申报,原料药企业的话语权由此得到提升。”程洲解释说。

    据了解,带量采购新规实施之后,原料药的定价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以前作为制剂厂的原料供应商,通常采用成本加成法定价,随着原料药企业定价权提升,定价随之改成了利润分成模式,原料药企业利润弹性空间很大。

    华商新动力基金经理陈恒也看好原料药板块,尤其是高端特色原料药公司。在他看来,国内部分特色原料药企业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需求端增长空间大,增长速度稳健;供给端受到环保因素、认证门槛、工艺壁垒的原因,这几年产能有所出清,竞争环境得到改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不加税但价照涨 白酒企业抢收“春节档”

    尽管有关白酒行业加征消费税的疑虑已烟消云散,但不少白酒企业赶在春节白酒销售旺季来临之前,正密集加快涨价的脚步。

    在一众酒企中,泸州老窖可谓将“提价王”的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12月2日,泸州老窖国窖酒类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通知,即日起,43度国窖1573、46度国窖1573计划内配额价格分别上调30元/瓶、50元/瓶。同时,国宝红、曾娜大师装、红瓷装、典藏等差异化产品计划内配额价格分别上调30元/瓶。此外,从2020年1月12日开始,上述产品计划内配额价格再次上调30元/瓶。

    此前,泸州老窖在11月份已经对国窖1573系列产品进行了一次提价。至此,43度国窖1573零售价调整为969元/瓶,46度国窖1573零售价调整为1009元/瓶,国宝红产品零售价为1299元/瓶。配合泸州老窖大单品52度国窖1573的售价1299元/瓶看,泸州老窖1573系列产品均站上千元台阶。

    除泸州老窖外,11月份,酒鬼酒对旗下的高端品牌52度500ml内参酒配额内战略价上调50元/瓶;水井坊对旗下的52度水井坊·典藏大师版等多款产品建议提高零售价,每瓶上涨20元、60元不等。此外,尚未上市的酒企如剑南春、河南国藏盛世、贵州国台酒业等,也在近期密集宣布涨价。

    记者注意到,此番白酒企业的密集提价,较今年上半年的集中提价幅度略显“后劲不足”。在上一轮提价中,白酒涨价幅度在单瓶100元左右。而最新一轮提价中,调价幅度最高的为单瓶60元,其他多在单瓶20元至50元之间。

    与此同时,高端白酒品牌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目前在此次提价潮中则按兵不动。

    12月4日,五粮液在互动平台上回应投资者是否有提价准备的问题时称:“公司出厂价近期无变化。”

    稍早之前,茅台方面透露,春节期间不会涨价。不过,茅台不涨价却有一个要求:在贵州省各个渠道,买一瓶茅台酒,就要买500元的贵州特色食品、特色农产品。此举被外界解读为茅台的一种变相涨价行为。

    白酒行业专家刘晓威认为:“此次白酒企业涨价的底气不足。”从部分白酒相关市场情况来看,宣布提价后,其终端零售价并未立即跟随上涨。

    白酒分析师蔡学飞表示,现在很多酒企涨价,很多是伴随着拉升品牌形象,涨价的同时往往会进行控货,这可以增加渠道的货值与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刺激渠道销售积极性。对于目前的名酒来说,此时的价格升级,更多是一种品牌占位策略。

    业内人士分析,此番白酒行业的涨价,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动作,目的是为了压货,抢占经销商手里的预收账款,逼着经销商把钱回到酒厂里。“谁先提前抢到经销商手里的货款,谁春节的销售就有保证了。”

    再从市场表现来看,即便有新一轮的白酒涨价潮,但白酒板块的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近期以来,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龙头酒企在内,其股价均处于高位回调的阶段。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一波白酒企业的涨价潮,是否对酒企未来业绩有较强的提振作用,需要市场的耐心检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