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19年10月23日周三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19-10-23 09:08|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2275|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去年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6.3%  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王观)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了诸 ...


“3%”与“6%”引发预期碰撞 短期波动无碍A股中期向好格局

    近期,已公布的9月份CPI和三季度GDP数据备受各方关注,这两个数据也引发不同市场预期。在不同的预期碰撞下,四季度A股市场将出现何种走势?又有哪些投资机会?

    逆周期调控料发力

    一些市场人士表示,从最新公布的CPI数据来看,未来一段时间CPI涨幅可能保持在3%及以上,对货币环境形成制约。面对三季度GDP增速下滑至6%,若货币环境收紧,则会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会有哪些对冲手段值得关注。

    “剔除猪肉因素后,9月CPI同比增速只有1.4%,较上月1.6%的水平甚至小幅下行。”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业伟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更应关注核心通胀。从核心通胀看,9月CPI同比增速1.5%,与上月持平,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变化来看,都是较低水平,显示物价上涨压力并不大。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表示,当前CPI上行主要是猪肉供给不足带来的影响,因此监管层将关注供给端的改善,不至于通过收紧银根抑制总需求,但在宽松加码问题上确实会综合考虑,并更加审慎。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国内三季度GDP增速下降至6%,后续逆周期调控将继续加码。稳固投资是下一阶段的政策重点,预计将呈现“制造业投资稳、基建回升”的组合。

    总的来看,陈果表示,未来一个阶段货币调控将以“量”为主,即更多是确保社融和信贷在量上增速平稳,而对市场利率“基本满意”,在价格上至多只会微幅下调,不宜过高预期。针对总需求下行压力,预计财政政策将发挥更积极作用。虽然在经济下行期财政收入压力往往更大,但这也正是需要逆周期调控发力之时。

    积极信号不容忽视

    虽然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积极因素仍不容忽视。

    “事实上,进入9月份以后,中国经济就出现了诸多企稳信号。”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姜超表示,首先是发电量增速回升。9月份发电量增速回升至4.7%,为年内次高值。而10月以来,6大电厂发电耗煤增速高达19%,意味着10月份的发电量增速大概率继续回升。其次是PPI的回升,9月PPI环比上涨0.1%。最快到2020年2月,PPI通缩就会有明显改善。

    另一个信号来自于货币和融资。9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回升至8.4%,而社会融资增速稳定在10.8%,社融增速的企稳归功于信贷和企业债融资的改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比第二产业高出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为5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4.2个百分点,这显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重心逐渐转移。

    此外,在上市公司层面,申万宏源策略研究指出,A股盈利增速有望保持韧性,预计A股整体样本三季度利润增速为6.4%,较二季度的5.7%呈现小幅上行态势。

    结构性行情有望延续

    对于A股走势,陈果表示,未来一个阶段的A股市场特征可以类比2014年2月至6月,叠加年底前兑现盈利诉求较强和猪肉价格等因素,可将这段时间称为“结构性牛市之后的过渡期”。对中长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趋势及流动性状态依然抱乐观预期,A股市场的中长期趋势没有逆转。

    东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宇鹏表示,市场核心驱动力将重新回到盈利确定性上。资金面和市场情绪不会大幅改善,预计不会出现一季度的普涨行情。

    在具体配置上,王宇鹏表示,预计后市不会出现以往明显的“消费、科技、周期、金融”大类风格,建议精选细分行业。从盈利周期看,消费行业盈利增速处在下行周期,但盈利增速绝对值横向比较仍保持优势。科技行业盈利增速将进入上行周期,其中电子行业提前迎来拐点。不过,在三季度普涨后,预计科技板块四季度存在消化估值的需要,短期或承压,建议精选有业绩支撑的龙头公司。另外,从估值角度看,有业绩支撑且估值便宜的金融地产也具有配置价值。

    长城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汪毅表示,整体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后续仍面临政策面发力和基本面压力的再平衡。风险偏好有所提升的环境下,A股结构性行情有望延续。尽管9月中旬以来成长板块有所调整,后续市场的主线仍在“科技创新+金融”方向。此外,建议关注三季报绩优个股的机会。

结构性存款料量价齐跌 部分银行揽储压力加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部分结构性存款利率有所调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结构性存款监管要求,预计未来结构性存款将量价齐跌。变相高息揽储的“假结构”受限后,部分银行揽储压力将有所加大。

    部分银行调降产品收益率

    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某股份行发现,该行22日起售的三层区间结构性存款较18日起售的同款产品利率已略有降低。据理财经理介绍,该产品挂钩黄金价格,按照到期日标的的价格表现,向存款人支付浮动利息。

    以两个月期限的产品为例,22日起售的产品预期到期利率为年化1.25%或3.53%或3.83%;18日起售的产品预期到期利率为年化1.25%或3.58%或3.88%。上述理财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款产品一般都能获得最高档的利率。”

    另一家城商行北京西城区网点理财经理介绍,该行在售的结构性存款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3.85%,新户专享产品收益在1%-3.9%,收益率一直保持平稳,近期尚未调降。

    专家预计,未来结构性存款价格将进一步走低。中银国际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励雅敏表示,衍生品交易真实性监管趋严将打破原先结构性存款的刚兑现象,这与理财新规监管思路一致,未来银行高息揽储现象将有所改善。

    励雅敏称,在低利率市场环境、货基收益率下行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品,其价格下行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压力。

    规模料进一步缩减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0.85万亿元,其中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超过大行,且中小银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更大。此前,结构性存款的规模一度突破11万亿元。

    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表示,资管新规出台后,部分理财需求转回表内,叠加流动性监管加强、银行负债端压力增大,结构性存款大幅增长。2019年以来,随着市场流动性逐步改善,结构性存款增速已显著下降至10%以内。

    某股份行二级分行负责人分析,结合政策要求及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流程来看,结构性存款将量价齐跌,且幅度较大。从银行端来说,扩大体量的动力和可操作性均受限;从流程看,效率会下降;客户端需求也会有所压缩。

    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预计,结构性存款规模将下降。《通知》明确了结构性存款纳入表内,需缴存款准备金,在资本计提、杠杆率和流动性指标中进行相应计算,银行通过“假结构”等方式高息揽储的成本进一步提高,预计此类产品规模将快速下降。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通知》使得结构性存款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得到进一步规范,在监管趋严背景下,预计商业银行将主动调整负债结构,结构性存款占比将进一步减少。

    部分中小行揽储压力增大

    专家认为,结构性存款规范后,部分业务资质受限的中小行揽储压力将加大。

    明明表示,对大型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占比较小,且衍生品交易人才相对较多,业务资质受限制较小,受监管影响较小。对中小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对其一般性存款影响相对更大,且部分中小银行将受限于业务资质,其负债端受到的影响更大。

    励雅敏认为,相较于网点布局范围广的大中型银行,区域性地方银行在存款争夺上处于劣势,因此过去不少中小银行通过发行较高价格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加强存款竞争。此次文件落地后,不具备普通类衍生品交易资质银行将无法发行新结构性存款产品,这部分中小行未来揽储压力加大。

    浙江地区某农商行行长表示,“我们一直坚持做深做精传统业务,衍生品交易将会等时机成熟后才会涉足,目前没有率先尝试的打算。”为应对揽储压力,该行主要发力大额存单。

    某股份行负责人表示,近几年银行负债端竞争更多体现为价格竞争,由于今年一系列存款管控政策均直接指向“定价”,因此预计价格竞争不会加剧,但由于各家行执行监管政策的力度与节奏有差异,价格竞争仍会阶段性存在。整体看,产品设计、全流程管理、营销渠道与能力等方面的竞争是重点。

    从中长期看,肖斐斐认为,非价格竞争力将成关键。客户基础良好,负债能力扎实的银行,有望受益于结构性存款新规,目前过度依赖结构性存款、存在展业不规范问题的银行则面临一定压力。预计各家银行未来将更加重视客户、渠道、产品等负债端非价格竞争力的培养,同业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长钱”入市路线图更加清晰

    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再传重磅信号:中长期资金入市有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证监会21日召开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社保基金和保险机构座谈会明确提出,将从转化存量、引入增量、优化环境入手,逐步推动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这意味着相关政策举措将适时出台,资本市场向好预期将进一步稳固。

    “长钱”入市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引领下,资本市场改革逐步深化,基础制度、市场生态、交易制度便利性等都在逐步完善,增强了“长钱”“愿意来”的主动性。近期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外资入市便利性增强和积极性提升。外汇局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证监会将修订QFII、RQFII相关规则,拟将两项制度合并,并放宽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国际主流股市、债券指数将A股和中国债券纳入,境外资金投资中国股市和债市的空间将进一步提升。

    “长钱”入市的政策路线图更加清晰。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历来都是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此次资本市场深改的重要任务。但与以往更多强调“引入增量”不同,此次改革明确了“转化存量”、“优化环境”的重点。特别是在转化存量方面,发展权益类产品与扭转机构投资者散户化“双管齐下”,将大大推进现有短期交易型资金向长期配置力量转化。就公募基金而言,目前股票基金份额占比不高,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份额较大。对此,监管层已经释放鼓励权益类基金发展,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注重中长期投资的信号。

    “长钱”入市的更多利好政策值得期待。综合业内观点和市场预期,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一是推动完善鼓励中长期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持股时间越长税费成本越低。二是推动放宽社保、保险等资金的入市比例和范围,推进公募基金纳入个税递延商业养老金投资范围,放宽中长期资金参与私募证券基金的限制。中长期来看,在养老体系改革中统筹考虑股市、债市投资问题,有利于从制度上稳定资本市场资金来源。三是完善金融产品评价体系和投资机构业绩考核,突出长期业绩导向。在分类监管上,将更加支持主动管理能力强、综合投资本领高的机构。

    资本市场发展与“长钱”入市投资相辅相成。当前,资本市场制度优化步入密集落地期,改革红利在加速释放,将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改善市场投资文化,为“长钱”“愿意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而“长钱”投资者专业能力的提升,市场稳定器作用的发挥,将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之下,“长钱”稳定入市、有效投资值得期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