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19年4月4日周四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19-4-4 09:23|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2689|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9074亿元 前两月我国软件业业务收入  3日从工信部获悉:今年前两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和利润实现较好增长,开局平稳。 从总体运行情况来看,1—2月,我国软件业完成软件业务 ...


股票私募仓位环比上升 近三成满仓

    来自第三方机构的测算数据显示,4月初高仓位的私募占比再次大幅增长,近三成私募处于满仓状态。业内人士认为,在资金面相对宽松的背景下,A股市场短期可能会表现出主题投资和基本面投资共同发力的局面,业绩驱动有望成为未来行情的上涨动力。

    私募仍有加仓空间

    最新测算数据显示,4月初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4.87%,相比上个月同期的71.99%,环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整体平均仓位再次提高,创下了近一年的新高。春节后,私募基金一直处于加仓状态,但是加仓的幅度有所放缓。不过,相比于牛市期间80%以上的平均仓位而言,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私募仍旧存在较大的加仓空间。

    具体仓位分布看,29.91%的私募目前处于满仓状态,相比上月小幅提升;90.60%的私募在5成仓或者5成仓以上,高仓位的私募占比再次大幅增长,依然处于较高位置;只有9.40%的私募处于半仓以下,其中只有1%不到的私募处于空仓观望状态,创近一年新低。整体来看,市场的信心开始逐渐恢复,部分私募基金经理开始加大仓位应对市场行情。

    一位供职于上海某中型私募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现阶段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很大改变,而流动性改善则是机构投资者愿意继续加入进来的原因。年初以来,市场表现出持续的悲观预期修复行情,1月和2月市场关注度极高的白酒、家电、半导体、建筑建材,以及3月的地产及地产产业链都呈现这一特征,基本面边际微弱好转叠加悲观预期下的估值修复,持续驱动资金重新配置。短期来说,在资金面相对宽松的背景下,A股市场会表现出主题投资和基本面投资共同发力的局面。

    好买研究中心认为,3月以来,上证综指在2900点-3100点区间震荡。从行情的表现来看,与前两个月截然不同。概念类、热点类的主题呈现出了急涨急跌的态势。下一阶段更多地应该转向“轻指数,重个股”的策略,核心思路应回归“企业基本面”的逻辑上。总体而言,市场短期风险偏好回升,赚钱效应较好且支撑市场企稳的因素并未消退。随着A股市场国际化、制度化、市场化不断推进,科创板各项制度改革推出,建议投资者可以加强对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重点关注“精选个股”的基金产品。

    业绩驱动成上涨动力

    源乐晟资产认为,近期题材炒作热情逐渐退散,白马蓝筹重回主导位置,金融、白酒类龙头股回到历史高位甚至创历史新高并不少见。上市公司业绩报仍在陆续披露,科创板即将面世等都可能导致题材炒作的套路在4月不再那么灵验。在热点不明确的市场中,理性客观寻找有基本面支撑的绩优公司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之一。

    星石投资认为,随着4月、5月增值税税率与社保缴费率的正式下调,后续有望观察到更多筑底企稳的迹象。过去的一季度是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主导的估值修复行情,在基本面逐步见底的情况下,业绩驱动将是未来行情的上涨动力。

    和聚投资认为,景气改善有望接力风险偏好修复。1季度的上涨核心是对去年极低估值的修复。现阶段各板块间的估值水平已经出现显著差异,根据统计,上证50、沪深300的市盈率估值分别为10倍、12.7倍,均位于2015年以来8.5倍-13倍、10倍-17倍估值区间中等略偏低的水平;而创业板当前120倍市盈率估值,已然位于2015年以来40倍-140倍估值区间的顶部区域,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

一季度电影票房遭遇“极寒” 与流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关键

    今年以来,尽管出现《流浪地球》这样的爆款电影,但整体电影票房并未同步提升。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电影票房为186.17亿元,去年同期则为202.19亿元,两者相差近16亿元。观影人次亦大幅下滑。一季度观影人次为4.8亿,去年同期为5.61亿。不过,平均票价传来“涨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48%。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一季度票房下滑主要在于内容端,高质量影片缺乏。同时,票价也是扰动因素之一。票价走高对观影愿望形成一定影响。

    头部影片不及预期

    今年一季度,电影产业多项数据不及去年同期。一季度,前十位影片累积票房为143.56亿元,去年同期为149.14亿元;一季度票房破亿影片23部,去年同期为27部。春节档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档期内多部影片票房不及预期。从3月份情况看,整体票房亦未改观,仅为41.42亿元,去年同期为51.19亿元。

    “爆款电影少了,尤其是3月份。”华东一家券商传媒分析师指出,一季度票房下滑与春节档票价高有关,其影响不会因为春节档过后票价回归正常就迅速修复。也有分析师表示,票房回落缘于重要档期的不少头部影片表现不及预期。

    观影人次亦出现大幅下滑。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观影人次为4.8亿,去年同期为5.61亿。前述华东券商传媒分析师称,观影人次下降对影院影响严重。“影院本质是一个流量变现的生意,电影是吸引人流的重要手段,票房之外的其他变现方式更重要。”

    财通证券研报指出,院线端数据整体不及预期。由于春节档高昂的票价,院线票房下沉的进度暂缓。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为48.85%,低于上年同期的51.30%。受2月份票房同比增加影响,头部院线票房收入小幅增加。但头部院线整体集中度继续走低,前十位的份额由2018年2月的36.03%降至2019年2月的34.48%。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影片平均票价相比去年明显提高。一季度平均票价为38.8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48%。尤其是春节档,4部影片票价超过40元,而去年同期平均票价最高的《红海行动》仅39.4元。有影视公司高管指出,今年春节档平均票价增长近12%。

    全年不容乐观

    尽管票房出现下滑,但有观点认为,电影行业或迎来逆周期表现,“口红效应”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国金证券对1980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年度情况看,美国电影行业是强周期性行业。宏观经济数据与电影票房收入的相关性强,统计意义显著。如果以季度为单位,产品周期处于更重要地位。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通常不能保证作品一定在某个季度推出,商业大片推迟几个月或提档都很正常。但以年度为单位,产品周期很大程度上被“熨平”,经济周期则处于首要地位。总体看,美国电影行业在年度上呈现强周期性,而季度上周期性并不强。

    北京一位券商传媒分析师则表示,今年以来,票房表现和经济形势存在一定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片电影票房重要性提升,进口电影的天花板已经显现。有券商传媒分析师指出,今年的电影票房增长将主要依靠国产电影,但从内容供给端情况看不容乐观。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网络大电影、流媒体平台、渠道对影院电影观众的巨大分流,使得电影院上座率、单银幕产出等指标可能继续走低。能否与流媒体平台、渠道及其公司实现互动,尤其是融合发展、实现双赢,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外资盯上公募基金公司控股权

    外资,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鲶鱼”。继MSCI扩大A股纳入因子、北上资金放量搅动A股市场之后,两家新设外资控股券商的获批,以及呼之欲出的外资控股公募基金公司,或将深刻影响资管行业的未来格局。

    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沪上某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有可能实现中外股东的位置互换,外方将成为基金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而一旦实现绝对控股,该外资在内地将会拥有多个金融牌照。对于内地资管行业来说,今后,适应外资“新打法”将是未来竞争中的新常态。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公募基金行业对外资控股并无畏惧。多位受访的基金公司高管均认为,内地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完全市场化,外资控股基金公司后,大概率上也会采取本土化战略,对既有公募基金行业格局不会有大的冲击。不过,考虑到外资的狼性文化和规则文化,从长远来看,还是会影响公募基金行业的走向。

    跟随者的觊觎

    在“49%”这根股权红线未松绑前,外资在内地的公募基金行业长期扮演跟随者的角色。尽管有时候,中外合资基金公司里外方会获得指派总经理的权力,又或者派驻自己的投研人员,但总体而言,在内地的公募基金行业里,外资并不具备有分量的话语权。

    不过,外资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关注从未停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日,公募基金行业有41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其中,有15家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里,外资顶格持有了49%的股权。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这15家外资顶格持有股权比例的中外合资公司中,外方长期指派总经理,或派出投研团队负责人的情况并不鲜见。而在“49%”股权红线松绑后,首批变更成外资控股基金公司者,也将会从中产生。

    上海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广阔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外资有着极大的诱惑。而从公募基金行业来看,参股的外方多年来都获得了不菲的收益,这也让他们十分看好内地公募基金市场的前景。该副总经理指出,在获许控股公募基金公司之前,外资已经积极布局私募基金公司,这展现出他们急于进军内地资管行业的心情,而相对于另起炉灶,在既有的基金公司中寻找绝对控股的机会,显然是更好的方法。

    这种寻求绝对控股机会的博弈,或会更多在外方主动参与管理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里展开。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同为顶格持股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但有些外方只是将持股视为财务投资,很少插手基金公司的日常运营,这类公司的外方股东即便想实现绝对控股,博弈成功的概率也相对较低。但相比较而言,深度参与基金公司日常管理的外方,实现绝对控股的欲望会更强烈,博弈成功的概率也更高。

    未必“狼来了”

    种种迹象显示,竞争已成红海的公募基金行业,并不畏惧外资的闯入。在许多业内人士的眼里,早在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出现的时候,外资就曾经尝试获取实际控制权,亲自参与公募基金业的竞争,但最后大多以惨败而告终。这已经表明,外资用海外市场的经验参战中国资管行业,最终会“水土不服”。

    曾担任上海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的老张(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曾任职的那家基金公司,起初也是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外方主导投研的意愿非常强烈,尤其是看到旗下某只股基发行赶上大牛市,首募规模达到百亿元时。“外方股东当时震惊了,因为在海外,一个产品的发行轻松就超过十亿美元,还是很罕见的。”老张说,“所以,外方主动指导该产品的投资,希望以一个好的业绩回报投资者。但结果,海外的投资方法在A股却是一败涂地,产品业绩糟糕不说,规模也越做越小。”

    事实上,许多意欲进军中国资管行业的外资,都意识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首批设立的某外资私募基金公司总经理就告诉记者,在设立公司的时候,外资就已经明确了“本土化战略”,在高管选配和核心员工招募上,会倾向于既有海外运作经验,也有内地资管行业运作经验的“双料”人才。

    “鲶鱼效应”不可忽视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外资意识到“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性,并因此可能减缓不同投资文化在内地资管行业的剧烈碰撞。但从中长期来看,伴随着外资在A股市场、固定收益市场等多个领域中分量的加重,其在资管行业所起到的“鲶鱼效应”依然不容忽视。

    海外金融行业中的“狼性文化”是内地公募基金行业未来将要直面的压力。尽管在投研中频频遭遇水土不服,但从管理模式和竞争手段而言,拥有较长时间运营经验、历经多次全球金融风暴洗礼的部分外资,显然比发展时间尚短的内地公募基金业更具优势。而且相对而言,外资的产品和业务创新能力更强,对于多年依赖制度红利、惯于同质化竞争的内地公募基金业来说,创新方面的竞争压力会比较大。

    一位基金经理则对记者表示,除了在公司运营上会对公募基金行业产生长期影响外,如果外资控股公募基金公司数量增加,结合目前A股市场上外资占比的不断提升,外资的投资理念将会与内地现有的投资逻辑不断碰撞与磨合,逐渐成为影响内地资本市场的重要因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