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19年3月15日周五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19-3-15 07:43|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3433|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前两月城镇新增就业一百七十四万人 经济向好趋势逐步显现  在3月1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1—2月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向好 ...


剑指三大挑战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政策协同发力

  本报记者欧阳剑环彭扬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的目标、监管指标如何优化、怎么解决基层信贷员“不敢贷”的难题……两会期间,缓解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热点话题,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监管部门动作频频。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扩面增量降价,可从消除信息壁垒、完善尽职免责要求、优化监管指标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优化政策措施。

  30%目标如何实现

  对于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的目标,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相信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郭树清进一步解释,解决小微企业,包括中型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对银行来说,一个巨大挑战是要获取足够的信息,保证贷款给了一个合适的企业,这个企业正常经营,而不是投资炒作、投机炒作,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可以收回。在这方面银行业做了很多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可以做到很快放款,且将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今年我们会进一步推广这些经验,在大、中、小银行里普及,采取更多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

  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相关目标和措施。在信贷投放方面,通知强调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全年要实现“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的“两增”目标。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银行需通过加大金融科技应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科技服务水平,提升客户获取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

  就金融科技服务水平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此前表示,要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助力疏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不精准、融资成本高等“痛点”,探索利用神经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优化信贷流程和客户评价模型,降低信贷业务成本,提升信贷服务效率,推动融资审批更加自动化、产品营销更加网络化、风险识别更加智能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表示,在金融需求端,首要任务是提升民营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拉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同时,加快完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小微企业增强内控管理、规范财务制度,降低金融机构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客户甄别成本。进一步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的联合惩戒制度,提高企业信用违约成本。

  监管指标如何优化

  目标明确,细化措施也纷至沓来。银保监会提出,督促银行深化专业机制建设,优化信贷服务技术和方式,进一步研究完善监管政策。

  对于监管指标,多位业内人士提出了具体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银行原董事长牛锡明认为,应放宽对小微企业不良率的监管。“不良贷款与商业银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商业银行自身会考核,也很重视。只要每家银行按照正常程序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支持,不良率高与低他们会自己把握。”

  牛锡明建议,降低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风险权重和资本占用权重,使得商业银行更有动力对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原银行董事长窦荣兴看来,在政策层面,应实施差异化政策和分类监管政策,对于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做得较好的中小银行可以进行支持性监管,支持其增加更多的功能。拿到牌照之后,银行并不是所有业务都可以做,对此,可从监管的角度,在银行达到某方面的标准时,支持其拓展更多业务和功能。

  窦荣兴认为,差异化政策还包括在资本补充、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给中小银行价格和流动性优惠,帮助中小银行更好实现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此外,大银行永续债补充资本的政策也应适用于中小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建议已经获得了落实。银保监会提出,在目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研究修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相关监管法规,适度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资本占用。

  怎么解决“不敢贷”

  “贷款审批是‘上面’的,出了问题责任却是‘下面’的,而且是终身的。担保主体也要承担终身个人连带责任。”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多蒙德实业集团董事长石磊谈及银行尽职免责机制上表示。事实上,正是严苛的绩效考核机制,导致了许多基层信贷员“不敢贷”“不愿贷”。对此,多位代表委员强调,应尽快出台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实施细则。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此前表示,“银行在尽职免责上做得还不到位。虽然监管提出了要求,但到了基层银行,内部问责仍较严厉,要求也较高。银行和保险都是市场主体,会追逐利润,小微企业的风险相对较高,按照市场规律要覆盖风险成本。”

  银保监会强调,将落实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制度有机结合,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未超过容忍度标准的分支机构,在无违法违规行为的前提下,对相关业务责任人可免于追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表示,对于尽职免责,未来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明晰职责。目前对尽职免责只提出了工作要求,并没有建立规范明晰的实施细则,导致尽职免责落实难。尽职免责的前提是要明确“职”和“责”,职责不明晰、尺度时松时紧,就容易导致贷款审批时互不负责,出了问题时又层层加码过度问责,让一线信贷人员苦不堪言,不敢贷,怕问责。二是强化机制建设。比如,探索建立区域性、跨金融机构的仲裁组织,为职责认定提供公平、公开的标准和场所,消除信贷人员的顾虑。三是通过市场转移职责认定。比如,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风险交由市场判断,违约责任通过市场转化为对应金融资产的价格。

回购彰显市场信心 投资锚定价值中枢

  2019年以来,A股已有458家公司实施回购计划,490亿元的规模比2018年同期增长8倍以上。此外,今年已有205家公司发布220份回购预案,拟回购金额上限超60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逾4倍。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回暖、产业资本出现减持背景下,诸多绩优公司发起大手笔回购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投资者应切实研判公司基本面,以价值中枢作为投资指针。

  回购释放积极信号

  今年以来,A股走势呈震荡回暖格局,产业资本减持和上市公司回购形成鲜明对比。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3月14日,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累计减持530亿元,增持255亿元,净减持275亿元。除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呈现净减持状态外,不少上市公司也在近期披露,相关股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减持。

  不过,以上市公司回购为代表的“多头”力量来势更为强劲。统计数据显示,年初以来,已有458家公司实施回购计划,规模达490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8倍以上。除已实施的回购计划,今年以来,已有205家公司发布220份回购预案,拟回购金额上限超60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逾4倍。

  “在市场回暖、产业资本净减持背景下,诸多绩优公司发起大手笔回购,向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对标国际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回购对提高股票收益率、推动股价上涨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财务状况良好、有条件实施回购的公司而言,主动进行回购将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

  理性看待短期波动

  近日,A股在经历一波“小阳春”后出现震荡回调。对应近期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公告增多,部分投资者开始对产业资本减持“谈虎色变”。业内人士指出,结合当前A股基本面和回暖趋势来看,产业资本减持现象不会延续太久,投资者要理性看待短期的市场波动。

  从近期上市公司披露的股东减持理由来看,除个人资金用途安排等常规原因外,解决股票质押风险、筹集经营发展资金等不在少数。

  “随着A股行情逐渐回暖,预计产业资本减持潮不会持续太久。”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表示,上市公司股东在此时选择减持与去年以来的股权质押风险高悬及企业融资难有很大关系,随着市场回暖,许多前期资金链紧张的上市公司重要股东通过适当减持有利于释放前期积累的经营风险,对于优化产业资本结构也有一定好处。

  “投资者应理性看待当前A股的短期波动。”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称,从当前产业资本减持和上市公司回购情况来看,一方面与当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结构性变化加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产业资本结构调整必须经历的过程,仅以股东增减持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参考意义不大。

  立足基本面发掘价值

  “产业资本减持和上市公司回购同时上演,表明当前市场资金仍存一定分歧。投资者应理性探究背后的具体原因,围绕公司基本面挖掘投资价值。”对于当前一段时间A股投资策略的选择,付立春表示,随着市场回暖,短期概念炒作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保持冷静谨慎的投资判断,针对不同公司的基本面进行深入研究。

  杨德龙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基本面研究已成为主流研究方法,只有基本面优质的公司才更具有上涨持续性,绩差股只有短期的炒作表现。投资者可积极关注回购规模较大且基本面较好的股票,对一些股东减持量较大的股票,要深入探究其减持的真实原因,审慎进行投资决策。

  张驰表示,投资者应以弄清楚上市公司价值中枢为投资前提,从而判断投资标的是被高估还是低估。上市公司无论是发布回购计划还是股东减持,投资者都要深入探究背后原因,不能被动跟风,从而陷入误区。

瞄准科创板 上市公司分拆迎契机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近日将正式“投产”,券商可以直接在线申报材料,意味着离科创板正式开板更近一步。

  目前来看,企业冲刺科创板进入关键阶段,一些上市公司传来欲分拆旗下优质业务登陆科创板的消息。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占据国内企业研发资源“高地”,分拆优质子公司上市存在较大空间,但目前A股分拆子公司上市案例较少,科创板开板后相关制度构建备受市场关注。

  科创板搭建新平台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意见明确,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法分拆其业务独立、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业内人士认为,这为上市公司分拆融资,搭建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提供了契机。

  “这是注册制改革下的一个配套性的改革,”一位上市公司董秘表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分拆优质子公司登陆科创板,可以鼓励上市公司将更多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

  该董秘表示,以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在体外孵化项目,成熟之后注入上市公司。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股东会承担较多风险,此前股权质押风险爆发部分与此有关;另一方面,注入上市公司的价格不容易确认,大股东往往倾向于高价卖给上市公司,最终造成中小股东利益损失。如果独立分拆上市,在制度保障合理的情况下,可能会减少上述问题。

  德邦证券投行部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分拆上市使投资者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市场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资本市场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包容性和流动性。长远来看,允许分拆子公司于科创板上市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可行性;但短期来看,难以成为主流及监管鼓励方向。

  对此,荣盛发展(002146)首席经济学家尹中立表示,在原有制度安排下,上市公司资源是稀缺品。如果企业已登陆A股,占有了稀缺的上市资源,再分拆上市便不公平,但这些问题在注册制之下将不再存在。

  踊跃参与

  投资人士表示,分拆上市的好处是各板块可以独立估值,母公司可以获得资产溢价,自身的资产估值也随之提升,融资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因此,一些具备条件的公司对于分拆上市抱有较高积极性。事实上,上市公司群体分拆旗下子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并不鲜见,2018年12月11日,香港上市公司石药集团分拆旗下子公司新诺威(300765)在A股IPO上会成功通过审核。这意味着,石药集团完成了“A+H+新三板”的全面资本布局。药明康德(603259)、平安好医生等独角兽企业也纷纷在2018年实现分拆上市。

  但从目的地来看,这些企业往往选择去新三板或境外,A股通道一直没有打开,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再次登陆A股的案例罕见。比如平安旗下平安好医生,就是登陆港股;新诺威也没有在A股同时拥有两个上市平台。

  科创板相关政策公布之后,国内企业看到了同时多平台登陆A股的机会,参与积极性明显较高。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近日表示,浪潮集团将组合浪潮云业务,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目前来看,市场上合适的主体并不多,很多上市公司子公司在财务、人事等方面独立性不强,分拆上市需要一个过程,符合当前政策要求的合适资产也需要进一步筛选。”前述上市公司董秘表示。

  德邦证券投行部人士认为,拥有多产业平台、各业务独立且达到一定规模(关键是净资产或净利润)、相关业务之间关联性较少、不存在同业竞争及较大金额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比较适合进行分拆上市。

  监管政策待完善

  境内上市公司在A股分拆子公司上市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监管遇到难题。德邦证券投行部人士认为,在母子公司组织构架下,隐藏一些难以发现的利益输送等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上市公司分拆过程可能存在虚假操作行为,出现高估不良资产、低估优良资产的现象,也可能引发不当关联交易;同时,可能诱发二级市场炒作,助长投机,加重估值泡沫,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尹中立指出,在科创板和主板估值存在较大差异的预期之下,分拆上市还要警惕制度套利、利益输送等问题。

  对此,德邦证券投行部相关人士指出,科创板与分拆上市相关的配套法规及政策需进一步明确条件及操作流程;明确分拆上市审核过程中对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的监管条款是关键。

  该人士建议,在A股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一般条件之外,考虑对科创板的分拆上市政策进行完善,如对母公司分拆之后的资产、盈利能力、母子公司的业务依赖程度、子公司的股份分配方式等,设定明确的标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分拆模式,对分拆的业务及分拆后母公司的剩余业务和盈利要求等,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条件。

  此外,该人士建议,在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程序中重点关注一些环节,如建立类别股东表决制度,发挥独立董事和相关专家作用,实施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关注相关弱势利益者在表决、提案、质询、知情、损害赔偿请求等方面的权利。

开板在即 电商也想分杯羹 科创板“打新宝”酝酿推出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电商及基金公司等渠道了解到,针对即将推出的科创板,部分电商及第三方销售机构正在与基金公司沟通了解科创板打新产品,打新利器“打新宝”等产品正在酝酿。

  参与科创板打新意愿强烈

  一位基金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不止一家电商在与其所在的基金公司沟通关于专门用于科创板打新的基金产品“打新宝”。另一位电商人士亦表示,目前正在了解各家基金公司关于科创板打新方面的策略,“不止我们一家电商,还有两家同行也在与基金公司沟通,一些第三方销售机构也有这类意愿。”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基金公司与电商的合作模式主要是电商将资金注入目前存在清退可能的老基金产品中,再包装成专门针对科创板打新的产品,由基金公司负责管理。

  基金人士范伟(化名)介绍:“目前所有投资A股的公募基金均可参与科创板打新,只不过打新占比在单一基金中并不高,而与电商的合作主要是设计成以科创板打新为主的产品。但这与机构定制基金不同,定制基金必须是发起式运作,而目前并没有新的发起式定制基金获批。因此,若未来科创板打新收益率较高,则将新基金设计为打新策略产品,而不是定制产品。”

  据他了解,基金公司一般没有专门运作的打新策略混合基金。“一方面,就打新而言,本身收益有限,不能完全覆盖一只基金产品的运作;另一方面,打新策略不能作为一只基金从始至终的策略,即打新不是主要策略,而且打新体量也不大。”因此,基金公司在未来管理产品时,除打新策略外,还将叠加一定比例的其他策略来维持打新基金的运作。

  谈及电商出资的问题时,上述基金人士表示,“一般2亿元就属于打新基金的最优规模,电商出资并不会达到这么多,所以未来打新基金整体规模不大。”

  仍存较多不确定性

  针对电商与基金公司的此类合作,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对公募基金而言具有一定创新意义。某资深基金人士表示:“对公募基金而言,一方面,部分濒临清盘的迷你基金当前处于尴尬地位,早期基金公司在发行产品时也耗费了一定成本,所以选择清盘的意愿并不强烈,如果电商能注资则可以避免部分基金被清盘;另一方面,投资A股的公募基金均可参与科创板,但其他资管例如保险、银行资管等暂未提供相同机会,所以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未来想象空间很大。”

  范伟亦表示:“随着科创板的推进,电商与基金公司的合作均意味着新市场机会的来临。不过,由于具体细则尚未明确,科创板打新仍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眼下合作未有实质性进展,电商仍处于了解各家基金公司策略的观察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针对科创板打新收益的预测仍存一定分歧。部分基金经理表示,科创板采取机构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未来出现大规模破发的可能性不大。长期来看,科创板相关标的走势特征将更接近港股市场。据统计,近4年港股市场新股首日涨幅大于0的概率分别为60%、77%、75%,73%,即便是行情不佳的2018年,港股市场新股平均开盘涨幅仍超17%。不过,也有基金经理表示,科创板上市个股存在破发风险,科创板打新也不绝对安全。此外,科创板前5个交易日没有涨跌停限制,个股发行市盈率、发行市值等多重因素均会影响打新收益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