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22年1月14日周五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22-1-14 09:10|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979| 评论: 0

摘要: 2022年1月14日周五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2022年地方债发行正式启动 20地首季拟发行1.15万亿元;国联水产董事长李忠:牵手盒马推进向预制菜转型;折叠屏手机供不应求 行业中低端芯片依然紧缺;“十 ...


险资举牌热情骤降 权益投资更加审慎

    险资举牌热情去年降至冰点。据上证报资讯统计,2021年险资仅出现了1例举牌事件,创下近7年险资举牌次数最少的纪录。同时,去年还有险资“割肉”退出此前所举牌上市公司的案例。

    险资权益投资日益规范

    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2015年、2017年、2020年监管部门连续下发多个文件,规范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对举牌披露提出了更明确细致的要求。多种约束合力下,保险公司开展权益投资更加审慎,须通盘考虑自身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因素,举牌行为也随之减少。

    该负责人表示,最近落地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下称“规则Ⅱ”),对于集中度较高的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计提要求,同时大幅提升了长期股权投资的风险因子,这些都将引导保险资金更加审慎地对待举牌等投资行为。未来,保险机构将更注重潜在长期投资项目的基本面和发展预期,更注重项目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回归被投企业价值,专注长期价值投资。

    去年仅1例举牌、1例退出

    2021年11月17日,中国人寿集团通过QDII账户出资方式参与中国华融非公开发行H股,交易完成后,中国人寿集团持有中国华融H股股本的比例为7.2609%。这成为去年险资唯一一例举牌事件。

    不仅新增举牌少,去年还有险资“割肉”退出之前的举牌项目。2021年12月27日,根据阳光城发布的公告,公司二股东“泰康系”(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大幅减持了公司股票,通过大宗交易和协议方式合计减持9.41%的股份。而泰康系转出的股权正来自于其2020年对阳光城的举牌。相比举牌价格,泰康系退出时的转让价格近乎“腰斩”。

    昨日,阳光城再发公告称,收到华夏人寿提名的董事仲长昊的书面辞职报告。仲长昊因华夏人寿工作安排的原因向公司董事局申请辞去公司第十届董事局董事职务,辞职后不在公司担任其他任何职务。

    据记者统计,2015年至2021年,险资举牌次数分别为36次、11次、10次、10次、9次、23次、1次。业内人士分析,2020年的短暂升温,是由于受疫情影响,A股与港股市场出现了一批低估值个股,给了险资抄底加仓的契机。去年,险资举牌热情急转直下,降至冰点。

    上述投资部门负责人分析,2020年7月,银保监会出台《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增加集中度风险监管指标,打消了短暂回温的险资举牌积极性。

    上述通知明确,针对以往出现的盲目投资、投资冲动带来的过度投资、频繁举牌等不理性行为,在现有集中度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保险公司投资单一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

    未来关注“三高”优质标的

    近期,偿二代二期工程下的“规则Ⅱ”落地。“规则Ⅱ”修订了多项保险机构资产端的监管规则,包括大幅提升了长期股权投资的风险因子,对具有控制权的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实施资本100%的全额扣除;规定保险公司应当以成本计量模式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认可价值等。

    上述投资部门负责人表示,“规则Ⅱ”全面校准和更新了各类投资的风险因子,有些因子比现行要求提高了,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房地产相关风险因子提升幅度较大,客观地反映了各类资产的真实风险状况,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同时,合营和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其风险因子根据上市与否,分别与主板股票及未上市股权的基础因子保持一致,主要是为了避免套利;还增加了集中度风险计量,对部分存在集中投资情况的公司影响较大。

    “整体上,这要求保险机构更注重潜在长期投资项目的基本面和未来发展预期,会更注重项目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回归被投企业价值,鼓励大家专注长期价值投资。”上述负责人表示,在长期价值理念指导下,保险资金应重点关注高ROE、高股息、高成长优质标的。

“粮草”先行稳实体 银行开年信贷投放忙

    □每年1月乃至一季度的信贷投放量,在各银行全年信贷投放中的占比相当可观。

    □关于重点信贷投向,多位受访银行人士表示,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等实体经济领域。

    开年以来,银行人开足马力,忙营销、抓项目,将手中的信贷“粮草”,精准向实体经济“兵马”输送。

    1月是信贷投放大月。去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两项数据均创历史峰值。

    今年,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下,银行开年的信贷投放节奏与投向如何?如何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地银行的一线人士。

    “开门红”的忙碌一如既往

    “为‘开门红’大家都绷紧了弦。尤其是开年这几天,我们和同业基本都不交流了,毕竟大家还是竞争关系。”一家股份行信贷部门负责人笑言。

    早投放、早收益。每年1月乃至一季度的信贷投放量,在各银行全年信贷投放中的占比相当可观。

    “我们正忙着收集1月乃至一季度的信贷情况,让下属分支机构上报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华中地区一大行分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一开始银行就忙着营销,也在不断发掘客户信贷需求,以支持实体经济。“去年以来的政策支持很多,今年我们会重点投向科创企业和制造业企业。”

    在城市,一位支行行长告诉记者,其所在网点位于核心商圈,因为周边商户多,疫情影响下更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发放普惠贷款等,还要走访存量客户了解其经营情况,因此新年伊始一如既往地忙碌。

    “贷款业务现在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我们已经接到了一些信贷投放指标任务。”该支行行长称。

    在乡村,一位农村金融机构高管对记者表示,省内整体项目储备不错。“特别是我们这类机构主要做小微贷款、服务三农,现在都在推动整村授信。”整村授信,即以“整村建档、逐户评级、统一授信”的方式,为有需求的农户、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等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关于信贷投放进度,该农村金融机构高管认为,投放节奏与去年同期一样快。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人士给出相似回应。“一季度是信贷投放旺季,从开年到现在十多天时间,投放进度和去年基本持平。”华东地区一大行支行行长表示。谈及信贷需求,他坦言,企业需求不算旺盛,主要以项目为主。而且因为项目量大、占比高,拉动信贷大规模投放。

    事实上,央行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也显示,去年12月,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需求偏弱,而票据冲量现象也印证了企业实际融资需求不足。

    部分地区的机构人士反映,信贷项目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压力。上海一银行支行负责人透露,为了“开门红”,正抓紧投放信贷,但感觉项目储备有压力,主要是缺乏好项目。

    “不过,企业信贷需求总体满足度不错。”华中地区一大行支行行长认为,虽然疫情时而冲击,但绝大多数企业都正常运转。“一些商户近期还不需要资金,或者在其他银行做了贷款,需要资金时会跟我们联络。”

    信贷资源聚焦制造业、基建等

    关于重点信贷投向,多位受访银行人士表示,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等实体经济领域,这也与多位国有银行高层日前的公开表态相一致。

    前述华中地区一大行支行行长透露,该行信贷资源主要投向当地政府战略支持性产业,重点支持绿色发展、高端制造业等领域,从价格、流程、政策等方面有“宽松”和绿色通道。

    “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预计配套项目会启动较快。相较往年同期,可能会增加带动一部分信贷投放。”前述股份行信贷部门负责人预计,一季度流动性贷款可能增加较多,高于预期。他表示,当前各地政府和银行信贷投放诉求较高。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一些客户可能尚在前期准备阶段,不一定有项目或者有项目但未完成审批,因此可能会增加流动性贷款和票据融资以作资金准备。

    “但按揭贷款可能弱于往年,或者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尽管房地产市场平稳回暖,但老百姓的需求启动较慢。”他表示,前期存在一些按揭贷款申请人多头申请的情况,各家银行按揭贷款需求中可能存在重叠现象。

    信贷“开门红”预期存分歧

    在宏观分析层面,有分析人士对今年开年的信贷数据持积极观点,认为今年信贷将迎“开门红”,信贷需求有望提振,银行将加大投放力度。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伴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向稳增长方向微调,信贷低迷过程将会扭转,预计2022年1月信贷“开门红”特征将更为明显。

    “预计1月和一季度信贷投放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去年12月逆周期调控已开始发力,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梁斯预计,今年信贷投放规模将实现“稳中有升”。尤其是年初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充足,基于“早投放、早收益”的原则,金融机构会在一季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从往年经验看,一季度通常是全年信贷投放最高峰,而1月也是信贷投放大月。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1月银行信贷投放“开门红”尚存一定压力。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1月银行信贷投放会争取“开门红”,但存在一定压力,主要是有效信贷需求可能不足,一些银行年初的信贷投放较去年同期速度稍慢。他预计,1月信贷投放可能不及去年同期。

    王一峰分析,首先,去年四季度信贷需求不足,没有足够多的项目储备。对比看,2020年四季度信贷需求较好,积压了一些额度在2021年1月投放,属于需求的集中释放。其次,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找到新的拉动力量支撑相应信贷需求。同时,机构间可能存在分化。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在这一背景下,预计大银行信贷投放相对稳定,但地方中小银行未必能参与支持重点项目。

无负极金属电池专利惹关注 “宁王”又要搞大动作?

    近两日,一张名称为“钠金属电池、电化学装置”发明专利截图在网络间流传,由于该专利的拥有者是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关注度被成倍放大。

    有媒体发文猜测,宁德时代或将上述专利发明中提及的无负极金属电池技术用于第二代钠离子电池,通过改善负极性能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这一猜测是否有根据呢?面对LG新能源以及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加速扩张,宁德时代又将如何拓宽自己的护城河?

    无负极金属电池不止用于钠离子电池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一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二是降低材料成本。各家企业的研发都是围绕这两大目标展开的。

    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过去几年宁德时代、LG新能源以及比亚迪等主流企业分别通过不断调整正极材料中的掺杂元素、进行系统结构创新(例如宁德时代的CTP技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以及加强电池管理系统等方法实现。

    眼下,电池原材料中普遍采用钴、锂两种相对稀贵的金属。去年,钴、锂价格一路暴涨,大幅压缩了电池企业的利润。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这两种金属的供应并不稳定。

    为此,去年宁德时代推出了与锂离子电池结构相似、原材料更便宜常见的钠离子电池。由于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仅为160Wh/kg,与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无法相提并论。市场观点普遍认为,钠离子电池仅是锂离子电池的补充。

    此次传出的无负极金属电池技术专利,分别在电池负极和材料使用方面实现了突破。

    所谓的无负极并非从电池外表看不出负极,是指生产制造过程中不添加负极活性材料,仅采用负极集流体作为名义上的负极。但这负极集流体不具备负极的功能,只有在首次充电完成后,正极材料中的金属迁移到负极集流体的表面,负极集流体上形成的金属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极。

    此前,在电池负极材料使用方面,石墨几乎是唯一选项。当然也有国轩高科等企业研究将负极石墨材料改为硅基材料,从而提升能量密度。而根据上述专利材料,若采用无负极技术,那电池也不必再使用石墨等负极材料,而且电池能量密度还能进一步提高。

    根据宁德时代此前发布的目标,第二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达到200Wh/kg。

    对于上述推测,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确认,相关分析很专业,未来无负极金属电池技术的应用将不仅限于钠离子电池。另据了解,此次传出的专利说明书包括工艺部分内容,距离量产已十分接近。

    也有电池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国外也有其他企业正在研究无负极锂金属电池技术,相关技术距离应用还有距离。

    宁德时代材料体系创新或有突破

    第三方机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宁德时代出货量以超过30%的占比继续雄踞全球电池企业榜首。

    但是,无论为应对最大对手韩国LG新能源IPO,抛出不超过450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还是对国内出货量排名逐渐上升的中航锂电和塔菲尔新能源提起知识产权诉讼,种种迹象表明这家巨无霸始终充满了危机感。

    长期以来,宁德时代以规模化优势和产品质量为傲。

    在规模扩大方面,该公司近两年在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江西等地马不停蹄地推动新项目的开工。在技术创新方面,除了在财务报告中能看到不断增加研发费用、宣布钠离子电池技术,其他方面仍然给外界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今年宁德时代至少将召开4场发布会对外介绍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商业模式,有望宣布在材料体系创新方面的新成果。

    关于材料体系创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近期的讲话透露,材料创新本质上是计算水平的比拼。宁德时代正在持续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化研发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都嵌入到电池研发,实现理性设计。这个平台将大大加速宁德时代在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无钴无贵金属电池等新化学体系方面的研发进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朋友遍天下”著称的宁德时代近期还在继续坚持跨界交友。

    最新一份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与招商局集团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创新、绿色交通、综合金融、绿色园区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去年底,宁德时代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络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能力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深入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首次以电池制造商的身份介入换电领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