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20年2月14日周五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20-2-14 09:29|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3875|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用好财政资金 增进民生福祉(民生视线)  近两年,尽管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但民生支出仍保持增长态势――财政资金除了投向养老、医疗、民政救助等民生事项,加强基本民生保障,还一笔笔 ...


科创板涨势喜人 科技股受机构追捧

    2月13日科创板个股表现强势,截至收盘,6成以上个股上涨。数据显示,截至当日,科创板个股今年以来平均上涨30.62%。基金经理认为,2020年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对科创板股票需关注估值水平,科技股将持续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耐心等待买入时机

    节后开市以来,科技股可谓一枝独秀。在科技股火热行情的氛围下,近期科创板整体涨势喜人。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2020年以来科创板个股平均涨幅为30.62%,其中涨幅最高的中微公司上涨133.77%,虹软科技、芯源微的涨幅也都超过100%。从2月3日以来的涨幅看,科创板个股的平均涨幅也高达11.61%。

    从公募基金2019年四季报看,一些科创板个股已经被公募基金大笔持有。Wind数据显示,公募基金2019年底持有科创板的股票市值合计61.61亿元。其中,对金山办公的持有市值最高,达到18.89亿元,占流通股比例为17.29%,共有104只基金持有。此外,公募基金对南微医学、柏楚电子的持有市值也都超过5亿元。

    但多位基金经理表示,科创板还没有成为基金经理布局科技股的主要方向。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科创板中不乏一些优质标的,但部分个股估值偏贵,需要耐心等待买入时机。

    科技股仍是关注焦点

    展望后市,基金经理认为,市场连续多日上涨,有一定调整需要,但不会大幅调整。2020年市场仍然存在结构性机会,科技股将持续成为关注焦点。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表示,市场有一定调整需要。但在当前资金持续流入的情况下,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逢低介入或许是更好的选择。突发因素对市场情绪的影响逐步消退,除科技板块继续强势外,复工补库存预期下的周期股或有短期博弈价值。建议继续关注科技板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及地产、有色、化工等周期行业的交易性机会。

    和聚投资表示,当下市场的整体风险偏好仍处于较高位置,科技股受外界影响较小,仍将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从全年角度来看,如政务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线上”消费等潜在景气方向也值得关注。同时,基础软硬件国产化仍是今年的主线。

    嘉实基金基金经理常蓁表示,着眼中长期,重点看好制造业升级和创新领域等。制造业方面,依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拥有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龙头,如安防、车灯、新能源、面板等方向。科技创新领域,由于经济转型的需要,包括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看好5G领域业绩兑现确定性高的标的和人工智能领域具备“数据资源+算法能力”的优质标的。如5G产业链、半导体、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行业,也是基金经理中长期关注的对象。

    常蓁表示,看好消费升级领域。未来10年,在经济增长、物价温和上升以及消费占GDP比重提升等因素驱动下,消费行业仍能确定性增长;看好传统消费的消费升级以及新兴消费和服务领域的机会。比如品牌消费、医疗服务、教育服务、零售、金融、文化娱乐服务等行业。

机构坚守优质公司 伺机寻觅“错杀”机会

    2月13日,上证指数结束七连涨,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方了解发现,上周普遍加仓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长线机构投资者,目前并没有急于“下车”。机构人士表示,将继续关注非理性抛售带来的投资机会,增持优质公司股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同机构应对当前市场环境的策略有所差异,但科技股成为不少机构不约而同的“心头好”。

    伺机加仓

    “目前长线配置的资金肯定是不能跑的,因为这个点位估值很便宜。短线资金可以适当做一些高抛低吸。”一家大型央企旗下金融机构的投资经理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月20日之前大盘可能会走出一波回调,但大概率不会跌破春节后第二个交易日形成的阶段低点,未来有望走出一个底部逐渐抬升的行情。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也表示,保险资金更加关注长期的跨周期配置,节后总体加仓权益资产,目前市场小幅回调的情况下,大的配置思路不会改变。

    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权益投资部分析认为,虽然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短期仍在,A股短线波动在所难免,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不会变,此前短线急跌带来了长期的配置机会。“应当用‘望远镜’看待A股,疫情冲击不改中国基本面向好趋势,‘黄金坑’反而是优质公司的上车机会。如果错误地用‘放大镜’看待A股,放大短期事件的影响,追涨杀跌,则最终难以改变被收割的命运。”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权益投资部认为。

    “我们的投资风格属于成长价值均衡型,以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龙头企业为主,短期的变化对其长期价值的影响较小,即使受到短期冲击,中长期价值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当下市场优化投资组合、均衡配置并进行仓位控制。”相聚资本相关负责人说。

    安本标准投资管理也表示,在市场波动期间,将特别关注因各类过度反应和非理性无差别抛售而出现的投资机会,增持优质公司股票,并继续采取灵活的方式,根据机会配置资金。“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参与‘战斗’,并在需要的时候成为逆向投资者。”该机构预计,优质公司,即拥有强劲的资产负债表、竞争优势和高股本回报率的公司,在恐慌性抛售时期会表现得更为坚韧。

    值得注意的是,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已连续三个交易日净流入。继2月11日、12日净流入10.44亿元、14.85亿元之后,13日北向资金继续净流入7.91亿元。

    攻守之道

    机构青睐哪些板块呢?科技股成为不少机构“心头好”。相聚资本表示,疫情结束之后市场大概率仍遵循之前的投资主线,重点关注科技股行情。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

    上述大型央企旗下金融机构的投资经理透露,中长期看好三大配置方向:第一条主线是云计算,今年云计算的上、中、下游都有望出现较大的结构性机会;第二条主线是地产竣工产业链,如定制家居;第三条主线是券商

    也有机构更为攻守兼备。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权益投资部表示,将积极布局市场,采用高分红、低估值投资策略,重点配置金融、地产、基建、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以对冲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风险;同时在高科技和消费升级方向,配置消费、医疗、科技的龙头标的,分享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

    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认为,短期看好消费板块的医药生物行业,成长板块的计算机行业、电子行业、传媒行业。中长期看好消费板块的农林牧渔、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及商业贸易行业,周期下游板块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行业,以及大金融板块的房地产、银行、非银金融行业。

    结构性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流动性是目前不少机构投资者的聚焦点。如上述大型央企旗下金融机构的投资经理强调,之所以认为2月20日附近是一个重要节点,主要因为届时将公布的新一期LPR是观察货币政策的窗口。

    对于流动性,相聚资本分析,政策层面积极呵护流动性,逆周期对冲政策成为影响后市的重要因子,较宽松的流动性支撑估值,短期难有反复。可关注传统经济板块中受疫情影响有限的行业以及未来受益于货币和财政政策加码的行业。

    有私募基金经理分析,在当前情况下,结构性牛市非常值得期待。成长科技股依然会是全年的主线,因为它和经济结构转型、宽松流动性高度相关。

    泰康资产认为,在财政政策存在诸多约束条件下,预计货币政策将会赋予更高的权重,考虑到疫情冲击下,降成本的紧迫性加大,降准、引导降息在一季度都是可期待的,但这些政策并非是大水漫灌,着力点将是舒缓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压力。泰康资产还认为,中期而言,港股处于全球配置的估值洼地,未来有可能持续反弹。

发行数量规模持续升温 上市公司大股东追捧可交换债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可交换债发行数量、规模分别较2018年93.10%、75.17%,今年再度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至今,国内共发行可交换债3526.24亿元,公募发行1107.7亿元,私募发行2418.54亿元;共发行280只可交换债,公募发行24只,私募发行256只。

    “政策层面鼓励、融资门槛较低、投资人进可攻退可守,这些综合优势使得可交换债券供需两旺、发展火爆。”有多年可交换债投资经验的易知(北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鲁万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股市向好,可交换债迎来难得的发展窗口期,预计发行的强劲势头将延续。

    小众融资工具升温

    可交换债券是指上市公司的股东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限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交换成该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的债券品种。按照发行方式,可分为公募EB和私募EB。

    2013年10月14日,晓程科技第三大股东武汉福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发行“武汉福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2013年中小企业可交换私募债券”(简称“13福星债”),发行规模2.57亿元,票面利率6.7%,这是国内第一只私募EB,而国内第一只公募EB则是宝钢集团于2014年发行的“14宝钢EB”。

    沪深交易所于2013年、2014年发布可交换债相关细则后,这一相对小众的融资工具开始进入投资者的视野。但真正获得上市公司大股东、投资人青睐,则在2016年以后。

    “可交换债最初几年发行规模停滞不前,其中既有市场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一位专业从事可交换债的投行人士指出,对于发行人而言,可交换债既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减持股票的手段。“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新规之后,大股东减持通道受限,通过可交换债减持就受到了欢迎。”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近年来可交换债市场发展较快,2015年、2016年国内分别发行了32只、71只可交换债,发行规模分别为223.65亿元和674.29亿元。2017年、2018年、2019年国内可交换债发行规模分别达到1172.84亿元、464.88亿元和814.31亿元,而2020年1月份可交换债发行规模就达到了108亿元,去年同期为4.8亿元。

    即便如此,可交换债在其他直接融资工具中也显得颇为“小众”。

    追捧背后目的不一

    虽然可交换债募资的绝对规模较小,但这种融资工具却极大地解决了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种种痛点。

    1月23日,运达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成都运达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运达集团”)发行私募EB的计划获得深交所批准。按照计划,运达集团拟发行面值不超过3亿元私募EB。

    “我们此次发行可交换债是为了融资,投建轨交产业相关项目。”2月13日,运达集团一位负责该项目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发布可交换债发行计划后,公司已经陆续接到了一些投资人的洽谈电话。“但目前轨交行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集团对上市公司运达科技的发展前景看好,希望有更多战略投资者认购,与上市公司一起发展并获得相应的回报,而不是仅仅作为财务投资。”

    事实上,上市公司发行可交换债目的不一,有的发行人以融资为目的,也有不少发行人意在减持套现。

    鲁万峰称,从发行方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大股东此前多采用股票质押的方式融资,但自去年监管层严控股票质押融资以来,加之减持新规限制,他们的减持通道越来越少。而可交换债受限制较少,因而成为大股东较好的一条融资或退出通道。可交换债发行门槛较低,以公募EB为例,其财务指标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一期期末的净资产不低于15亿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此外,发行人的净资产、可分配利润等指标要求亦不高,私募EB的发行条件更为宽松。不仅如此,可交换债在融资成本、质押率、融资到位速度、换股溢价等方面都有优势。当然,从发行人角度而言,可交换债也不是想发就能发。一方面,只有法人股东才有发行资格,自然人股东不能发债;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债券违约风暴使得投资者对可交换债的发行人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发行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上市公司大股东必须围绕债息、质押增信措施、换股价及其下修机制等方面合理设置偏债性或偏股性条款,以赢得投资者信心,确保顺利发行。

    对投资人而言,可交换债“下跌持债、上涨换股”的机制优势,可以让投资者避免择时和仓位困扰,可进可退,降低投资风险。2月12日,先导智能发布公告称,其大股东发行的可交换债已经开始换股。记者注意到,该可交换债6个月锁定期后就已实现换股退出,最新换股收益率逾44%,年化收益率90%。2019年,“16牧原02”转股标的牧原股份,转股期平均股价60.24元,转股平均收益364.10%,转股最高收益率高达520.57%。

    鲁万峰认为,随着我国加大直接融资规模等政策推动,可交换债未来将延续增长态势。目前,已上报交易所发行可交换债的公司有55家,潜在发行的数量更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