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19年9月10日周二人民日报及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

2019-9-10 07:52|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2133| 评论: 0

摘要:     【人民日报】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港澳经贸合作研讨会举行  据新华社澳门9月9日电(记者王晨曦)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经贸合作研讨会9日在澳门举行。100多名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工商界代表围 ...


政策红包“入袋” 零售型银行投资价值凸显

    “我们的估值水平正处于历史低位。”多位上市银行高管近期频频在公开场合发出如是感慨。

    在多数券商分析人士看来,随着LPR新机制加快应用,央行降准释放9000亿元资金活水,一系列政策红包对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增长同时带来正面贡献。与此同时,A股市场银行板块目前0.76倍PB(市净率)的估值,与历史最低点相差无几,身陷“估值泥潭”的银行股估值有望借政策东风迎来修复。

    降准力度超越市场预期

    上周五央行的全面降准预计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认为,全面降准托底经济,政策层通过提前放松货币,以避免经济的快速下滑,也对银行业利润带来提升。基于当前银行存款、资金成本不是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约束指标,银行低风险偏好持续及经济下行、企业融资需求走弱背景下,银行释放的低成本资金将投向同业资产、债券投资,假设这部分资产收益率大行在3.07%、中小银行在3.33%(同业资产与债券投资收益率基于2019年上半年财报计算的加权时点数),从而计算出降准对银行资产端的贡献在0.54个基点左右,对利润的影响在0.46%。

    此前市场忧心LPR新机制冲击银行净息差,多位上市银行高管回应称“短期冲击有限,长期影响可控”。更有不少券商分析人士认为,LPR新机制对上市银行的盈利冲击小,估值贡献大。

    这一系列政策同时“呵护”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后续银行股行情值得期待。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随着LPR的推进,银行在逐步让利实体,净利息收益率必然会下降。而监管层通过全面和定向降准释放接近9000亿元流动性给银行,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150亿元,是长期利益,让利银行,减少对银行业带来的负面冲击。本次降准力度超越市场预期,城商行享受额外的100个基点的降准。

    杨荣预计,此次降准将提高银行业净利润约1%,不仅抵消LPR负面冲击,同时继续修复经济,改善资产质量,提升银行业估值。据中信建投测算,此番降准,预计上市银行总计释放流动性近6000亿元,增厚净利息收益率1%左右,增厚净利润0.86%-1.46%,总计额外提高净利润77亿元到130亿元。

    银行估值逼近历史底部

    从历史数据看,上市银行高管的“估值底”所言非虚。截至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数据显示,A股34家上市银行股中,已经有23家“破净”,PB(按最近季报计)低于0.74倍的有8家,其中还包括农行、中行、交行等国有大行,最低的华夏银行仅为0.59倍左右。

    一些券商分析人士认为,银行业市净率已跌回历史底部区域,甚至低于2017年年初水平,足够低的估值水平已没有进一步下探空间。

    今年以来,不少上市银行相继推出了稳定股价的措施。如江阴银行、上海银行、贵阳银行等发布稳定股价的提示性公告。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在该行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称:“我认为中信银行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他表示,资本市场以及中信银行基本面的稳定发展,也将会促进该行股价的回升。

    与此同时,此前困扰上市银行估值的资产质量“魔咒”也有望解除。华泰证券大金融首席分析师沈娟认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向好趋势明朗,半年报显示不良贷款率较一季度末下降3个基点至1.48%,其中农商行、大行、股份行的不良率降幅明显,农行、招行及3家农商行不良率降幅超过10个基点。逾期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均较2018年末下降。上市银行风险出清较早,客户相对优质,预计资产质量可保持稳健。

    国信证券称,即使经济进一步下行,银行不良的暴露也会是温和的,不会出现过去几年那种大规模暴露。况且目前全行业拨备覆盖率又已回升至200%附近,安全垫已较厚,新的拨备计提压力已较小了。

    “零售银行”估值被看好

    对于哪些银行估值修复最为明显,野村中国金融机构研究部主管唐圣波称,虽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营挑战增大,但国内银行业和保险业估值极低,零售型银行更受市场重视。

    在此背景下,零售业务转型以及金融科技布局成为各上市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整体而言,“渠道+产品+金融科技”是当前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三支柱。2018年,大部分银行把50%以上的信贷投向零售,其中信用卡、消费贷款持续成为除房贷外的重要增长引擎。而半年报数据也显示,2019年上半年零售业务仍然是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

    在本轮金融板块上涨行情中,招商银行备受机构资金青睐,接连获北向资金净流入。其底气在2019年半年报中可窥一斑:该行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42.13亿元,同比增长20.38%,占该行营业收入的57.38%。零售非利息净收入达258.20亿元,同比增长7.17%,占该行非利息净收入的57.67%。

    在零售业务增速上,平安银行以“黑马”姿态实现零售业务的大幅增长,半年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达385.96亿元,同比增长31.7%,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6.9%;零售业务净利润108.10亿元,同比增长19.1%,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70.2%。

五剑齐发 推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

    今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性一步——近期央行发布公告进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定价机制改革,未来贷款基准利率政策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贷款端利率率先实现市场化。

    LPR定价机制改革以及贷款利率采用LPR定价,将有助于推进实际利率下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后,贷款利率的定价链条为“MLF-LPR-贷款利率”。由此,央行为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利率创造了一个新的机制,将有效化解政策利率到贷款利率传导不畅这一约束。

    实际贷款利率偏高

    负债作为现阶段实体部门最主要的筹资手段,资金价格理应与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相适应。但由于过去僵化的机制,利率和经济周期不太适应,影响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静态来看,当前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历史区间的较低水平,其中工业增加值(3个月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位于历史7%、24%、12%分位数水平,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历史(2008年以来)33%的分位数水平,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偏高。动态来看,2018年四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1%,较2017年四季度上升11BP;2019年二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4%,较2018年四季度上升3BP;如果从利率最大回落幅度来看,2019年二季度离本轮贷款利率的高点2018年三季度也仅下行了25BP。作为对比,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从高点回落了近100个BP,贷款利率的回落远低于市场利率回落的水平。

    8月20日,新LPR一年期品种报4.25%,调降了6BP,但幅度仍不够。目前来看,MLF利率下调空间已经打开,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引导LPR下行。2017年以来,央行分别于2017年1月24日、2017年3月16日、2017年12月14日、2018年4月17日4次上调MLF利率,上调幅度分别为10BP、10BP、5BP和5BP,合计上调30BP至3.30%。

    笔者认为,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极大,为我国央行跟随下调MLF利率打开窗口,首次下调的幅度可能在10BP,预计年内有1-2次下调,合计下调空间15-20BP.2016年为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低点,从经济基本面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来看,考虑到央行对于房地产贷款利率已经有特殊规定,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加大,明年利率有望下降至更低水平。

    政策组合拳有待发力

    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仍有待发力。

    首先,降准为银行补充低成本资金,从而降低银行较为刚性的负债成本,进而有利于引导银行降低LPR报价,在不显著缩减银行净息差的情况下降低实体融资利率。回顾今年以来的降准政策,1月央行进行一次全面降准,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5月15日开始又对农商行进行了3次共计2-3.5个百分点的定向降准。经过这次定向降准之后,“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率新框架基本确立,助力县域农商行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小微和民营企业。从降准空间来看,对比海外银行,我国银行业降准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而降准的实际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进一步帮助银行补充资本金,鼓励永续债和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的发行。银行资本金也是限制利率下行和信用扩张的约束之一,在资管新规的大背景下,表外回表内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本金。截至今年7月,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五家已合计发行2300亿元永续债,另有13家银行拟发行超过4700亿元永续债。但目前永续债的发行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应该尽快制定更完善的政策保证城商、农商等小银行的资本金的补充落实。

    第三,解决银行存款的非理性竞争问题。当前银行“以存定贷”的定价模式制约了贷款利率下行,具有“假结构”特征的结构性存款利率降幅并不显著,截至6月末在3.8%左右的水平,较年初仅下降了16BP,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为了稳存款而进行的非理性竞争现象非常普遍,这对市场存款定价形成一定扰动。针对这类结构性存款也应该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引导其回归与衍生品挂钩和风险自担的“真结构”模式。

    第四,增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这要求银行建立更为完善的期限定价体系和风险定价体系。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评级仍不成熟,信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的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中小银行,风险定价能力尤为薄弱,贷款收益率和不良率往往难成正比。未来,银行需要加强客户管理和客户评级,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机制、成本分摊机制和经济资本分配机制。

    第五,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打破金融市场分割。在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探索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中,打破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金融市场之间的分割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尤为关键。实行LPR制度,并直接选择挂钩MLF等市场化利率模式,有利于打破这一困局。不过,按照海外利率市场化经验,仍需大力发展直接金融,调整经济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丰富企业融资渠道,倒逼银行自发地进行市场化改革。

A/H股市场向好 沪港深基金净值回升

    进入9月,A股和港股市场均出现向好走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横跨两地的沪港深基金业绩也普遍呈现升势。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市场上沪港深基金9月首周的净值涨幅达3.36%。不过,产品业绩分化也较为明显,有沪港深基金上周出现净值回撤现象。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沪港深基金的策略较为多样,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基金在A/H股之间的配置也有较大差异,产品业绩分化亦在情理之中。对于未来两地市场走势,多家基金均比较乐观,认为两地市场可能存在短期波动,但支撑中长期向好走势的基础较为坚固。

    A/H股双双向好

    进入9月,A股和港股市场均止跌回升,上证指数连续上涨,上周累计涨幅接近4%,深证成指一周上涨4.89%,创业板指上涨5.05%。H股方面,恒生指数一周也录得3.76%的涨幅。

    此外,两地资金往来也呈火热态势。数据显示,近期南下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9月第一周,南下资金流入港股市场达85.01亿元,近3月净流入港股市场1053.28亿元,今年以来南下资金的净流入金额为1561.82亿元。北向资金方面,9月第一周,净流入280.09亿元,近3月北向资金的流入额为873.13亿元,今年以来这一数据为149.08亿元。

    对于港股市场,多家机构表达了乐观观点。广发证券认为,港股大幅反弹背后的核心是极端估值向优质基本面回归的朴素逻辑。港股2019年中报季尘埃落定,本轮始于2018年的港股盈利下行周期或已趋近尾声,港股非金融公司盈利或出现反弹。

    对于A股市场,多数机构也积极看多。南方基金表示,央行本次“普降+定向”降准基本在预期之内,合计释放流动性约9000亿元。降准释放资金能够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进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经济企稳,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对股市和债市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沪港深基金分化

    在A/H股同时向好的氛围中,沪港深基金净值大幅上涨。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市场上沪港深基金(A/C份额分别计算)9月首周的净值涨幅达3.36%,普遍呈现升势。其中,某混合型沪港深基金上周录得11.27%的净值增长。该基金二季度末的股票仓位为89.61%,其中通过港股通交易机制投资的港股公允价值占净值比为16.08%,二季度末所重仓的港股有腾讯控股、金山软件、舜宇光学科技等。另一只混合型沪港深基金一周的净值涨幅为10.09%,该基金二季度末股票仓位为64.05%,权益投资中通过港股通交易机制投资的港股占资产净值比例为19.70%,该基金同样重仓了腾讯控股、金山软件、舜宇光学科技等港股。

    不过,在一片涨势中,也有沪港深基金9月首周净值出现回撤。例如由某分级基金转型而来的沪港深LOF基金9月首周净值回撤3.46%。该基金二季度末股票仓位为89.41%,权益投资中通过港股通交易机制投资的港股占资产净值比例为9.79%,该基金重仓的港股有山东黄金、蒙牛乳业、万洲国际等等。

    “目前沪港深基金的策略较为多样,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这些基金在A/H股之间的配置也有较大差异。目前来看,虽然沪港深基金可以在两地市场进行配置切换,但是如果遭遇两边市场共同调整或者一边市场出现较好走势,沪港深基金的优势将大打折扣。”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