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网-股民首选股票评论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2019年5月31日星期五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文字版:让科技种子扎根沃土 ... ...

2019-5-31 20:53| 发布者: adminpxl| 查看: 11804| 评论: 0

摘要: 2019年5月31日星期五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文字版:让科技种子扎根沃土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河北曲周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曾连续8次1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从曾经的老碱窝到现在的米粮川,这样的变化离不开中国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晓林老师指导学生研究推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前他们先租了一块地,从出土、管理、收获到销售全过程进行打理,并不断进行研判论证,直至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领农民能够接受。

日常生活中,学生和农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为乡亲提供着“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面对面科技服务。看似付出全部精力的同时,他们也在收获。

现在“科技小院”不仅在曲周深入人心,还在广西、四川等全国21个省市得以推广。目前中国农业大学联合30个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在全国累计建立了127个科技小院,有419名研究生在读,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有181名。

 “科技小院”扎根基层的十年来,通过该平台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无缝衔接,实现了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融合,形成了新时代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推动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中国农大和曲周县在土地上的结缘,还得从46年前的改土治碱说起。曲周县地处太行山东侧的海河流域,属黄淮海盐碱地区,历史上就是个老碱窝。

70年代初,村民生活口粮靠救济,零花靠小盐。也就是地里长不出庄稼,到处是盐碱,村民就提炼盐巴来卖钱贴补家用。

不仅曲周,当时整个黄淮海地区盐碱地的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直接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农大临危受命,于1973年由石元春、辛德惠、毛达如等八位老师组团,到曲周治碱。治好曲周的盐碱,对整个黄淮海地区意义重大,老师们选择从盐碱最重的张庄村开始治理。

旱、涝、盐碱,是个复杂的水盐运动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标本兼治。老师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最终采取了浅井深沟、抽咸换淡、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

用上科学技术,老师们先从80亩地小试牛刀。成功后,又做了400亩的样板地,直到用了六年时间,把张庄村将近3000亩的盐碱地全部治好了。

张庄的3000亩治碱成功了,并逐步扩大到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地,涉及近10万人的吃饭问题。在曲周盐碱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黄淮海地区的盐碱地治理也不断展开直至成功。从1973年到1993年的20年间,盐碱地的治理扭转了“南粮北调”的局面,实现了“北粮南调”的历史性转变。《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项目,获得1993年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2年,中国农大在曲周建立了实验站,针对曲周县农民增收和涉农企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到今天,仅在曲周育苗产业园的日光温室里,就有西瓜、茄子、西红柿、辣椒等一千多个品种的批量育苗,每天从这里运往京津冀地区及山东、河南、陕西等20多个省市。

2001年,企业主张庆文开了一家塑料农膜厂,经常在工艺、配方上遇到问题,实验站的老师给了他很多技术指导。生意红火了几年后,随着市场的变化就慢慢不景气了,于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转型做起了棉花育苗。过了几年,老师们又及时指导其转产,使公司逐渐进入现在的蔬菜育苗行业。

如今,育苗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县规模以上育苗合作社发展到了22家,使曲周的蔬菜育苗产业成为河北省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中国农大继续以曲周为依托,于2018年10月21日在曲周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农业生产由高资源环境代价发展、到高产高效发展、再到绿色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构建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新模式。

从改土治碱到科技小院,从农技推广到促进增收,从科技创新再到构建绿色发展,46年来,学校和地方、农民和师生共同努力,接续奋斗,孕育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并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农大人的血脉中。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新时代教书育人的重要方向。中国农大和曲周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梦想之根深扎在中国大地上,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